•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历史军事>>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正文 第二百二十八章 大明国歌(二更)TXT下载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正文 第二百二十八章 大明国歌(二更)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八月底,朝堂纷扰之事渐消,几乎所有官员都将目光投向了一件事:

        三大国本,即国歌、国旗、国徽。

        自建文元年开始,至当下长达八个月的时间,无论是京师,还是京师外府州县,无论是繁华苏杭,还是困顿边疆,只要有官衙、官学,就会有三国本之论。

        这是一件大明天下,所有士绅、官僚阶层共同参与的盛事,甚至在京师等地,一些富农、商人也想尽办法参与其中。

        按照礼部统算,全国各地报送各类方案,均超过了三千份,然良莠不齐,经礼部、内阁、都督府、都察院、六部等初审之后,每一种方案只遴选出了五百份。

        而这五百份,又经过一轮轮审查,无数场争论,才最终各留下三十六份方案。

        没办法再减了,再减下去,就要打人了。

        以国歌来论,三十六份方案,内阁一份,六部及相关衙署、国子监合计十份,五军都督府三份,剩余二十二份,是全国各地布政使送来的。

        总不能让人家连决赛都不进,淘汰赛就把他们赶走吧?

        这多不地道。

        得罪人也得交给皇上去得罪,礼部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于是,三十六方案一起呈报到朝堂之上,由皇上与百官共同决议。

        第一项决议的,便是国歌。

        说起国歌,朱允炆有些感叹,对于封建王朝,不能说它没有国歌,只能说,在明及以前,是没有国歌的,直至晚清,才会现了国歌。

        一八九六年,李鸿章出使西洋,人家要奏乐奏国歌,清朝没有,李鸿章也没有,于是用了一首诗词作为“国歌”: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这首存在于外交场合的国歌被称之为《李中堂乐》。

        但这并非是朝廷法律规定的国歌,后面清朝还写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整天喊着“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但那也不是国歌。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条文,给予国歌地位的,是清朝的《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只不过这首国歌还没来得及广传于世,保护清朝,一个月之后,辛亥革命爆发,这首国歌也就成为了清朝的“葬歌”。

        虽然除清朝之外,其他封建王朝都没有国歌,但如果仔细去看,还是存在着一些“准国歌”。

        比如商朝,其准国歌是《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周朝准国歌为《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不过商周时期的准国歌传唱度不高,知道的人不多,但秦、汉的准国歌,那就有名多了,凡是看过历史的,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秦朝的《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汉朝的,自然是《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到了隋唐,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打架之余还不忘研究曲调,创作出了秦王破阵乐,这可以说是大唐的军歌,后来又被改编为歌舞曲为一体的歌曲,堪称大唐准国歌……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的破阵乐终没挡住大唐的衰落。

        宋文化太过多元,找不出一首可以作为“准国歌”的歌曲。

        元朝时,大家都去听曲子去了,哪里有“国歌”出世的机会。

        朱元璋虽然勇猛,睿智,开疆拓土,远近外交,却也没有给大明找个国歌,现在轮到朱允炆了。

        一定要找一首歌,作为大明国歌,世代流传!

        朱允炆知道此事马虎不得,也不能完全以个人喜好为准,而需要集百官才智,找出最合适的,最能代表大明的国歌!

        礼部侍郎黄冠出班,朗读着江西布政使送来的国歌方案:

        大明一统,万世永昌。

        天子圣慈,皇恩浩荡。

        贤臣辅之,乾坤清朗。

        ……

        兆民赖之,威服万邦。

        万古千秋,吾皇吾皇!

        朱允炆听完之后,皱了皱眉头,这算是国歌?怎么听着,像是吹嘘大明的锦绣文章?国歌应该有激励人心的作用,要有“前进”精神,如此软绵绵的吹嘘,有什么意义?

        “百官先行决议吧。”

        朱允炆看着百官。

        为更好决议,要求百官支持者出班,反对者站在原地。

        在决议下达之后,百官出班者只有三十余官员,大部分皆没有动弹。

        解缙看了看朱允炆,见朱允炆也持反对意见,便高声喊道:“罢去这一方案,下一个。”

        黄冠拿起了第二份国歌方案,高声道:“此国歌方案来自于辽东都司,以三国司马懿《征辽东歌》为本,国歌为: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朱允炆还没有说话,翰林院学士方孝孺便反对道:“此国歌断不可行,那司马懿乃是一介权奸,以高平陵事变夺曹魏之国,以其所作我国歌,臣以为耻!”

        “臣附议方学士,此国歌所言之意,是为臣子效忠,而那司马并不忠城。若取之,无以传后世。”

        都察院练子宁站了出来反对。

        朱允炆微微点头,示意道:“决议吧。”

        百官反对者居多,此方案罢落。

        一个个国歌方案被提出,然后又被否决。

        黄冠有些紧张,手心出汗,看着一旁仅仅剩下的五份方案,若全都给否决了,那岂不是说这大半年就白忙活了?

        “祭酒大人,有把握吗?”

        国子监司业李志刚低声问道。

        杨士奇看了看黄冠的背影,面色凝重地说道:“现在罢落的太多,朝臣中不免有一些人失望,无论是什么方案,他们都会反对,这对我们的方案很是不利啊。”

        “哎,这可是我们国子监千挑万选的结果,若是罢落了,国子监山下怕都无法接受。”

        李志刚有些不安。

        杨士奇微微摇头,道:“纵是朝廷没有选择国子监方案,我们也参与过如此盛事,过往八月,绝非蹉跎。”

        李志刚肃然。

        黄冠拿起一份方案,喊道:“此乃国子监推选国歌方案,其主张大明国歌应不忘开国艰辛,不忘汉魂壮志,不忘男儿血性。以元末《红巾军军歌》为方案,推荐为大明国歌。”

        朱允炆眼神一亮,这便是国子监遴选了八个月的成果?皇后的哥哥马文然便是一监生,其力主的方案便是这一方案。

        “读来,让朕与百官仔细听!”

        朱允炆不由说道。

        黄冠看了一眼朱允炆,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便稳了稳心神,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读道:

        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朱允炆感觉自己的血液开始沸腾,目光中看到的,是那残破江山,是那无数好男儿,为苍生而战,为生存而战,为万民而战!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是何等的怒吼!

        作为华夏之人,作为堂堂正正的汉魂之人,如何甘心为鞑虏所欺,为鞑虏所奴,为鞑虏所役!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

        这一句,更是充满了无尽的仇恨,是不杀绝胡虏不罢休的誓言!

        朱允炆清楚,若后世人看到大明以此为国歌,定会有人跳出来指责大明,说什么“杀尽胡儿”是狭隘的民族复仇观,是要不得的,是破坏团结的。

        可诸位,这是明朝,是几百年前的大明!

        大明与胡儿从始至终都是死敌,不喊这样的口号,那喊什么?再伟大的人格与民族观,好歹也要尊重下历史本身的事实。

        朱允炆看着百官,威严地说道:“此方案,可有人反对?”

        百官听闻,瞬间明白过来。

        皇上并非直接让百官“决议”,而是直接问有人“反对”与否,摆明了态度,是支持以《红巾军军歌》为大明国歌!

        “皇上,臣以为不妥。”

        兵部尚书茹瑺出班先行表达意见。

        朱允炆有些惊讶,缓缓问道:“茹爱卿,讲来。”

        茹瑺直言道:“皇上,《红巾军军歌》虽荡气回肠,朗朗上口,然我大明已立,鞑虏被驱至关外北地,再唱此歌,恐有些不合时宜。”

        朱允炆也想到了这一点,这与后世国歌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

        “杨祭酒,国子监以此为推荐,可考虑茹尚书所言问题?”

        朱允炆询问道。

        杨士奇出班,高声道:“皇上,臣以为《红巾军军歌》振奋人心,不分岁月,几十年前读来让人豪气干云,几十年后依旧如此,这便是其强大所在。”

        “不合时宜?只是因为外敌眼下羸弱,然我大明敌人并未消除,瓦剌、鞑靼不容小觑,南方屡有不安,沿海更有倭患难平。以此为大明国歌,可安不忘危,以增忧患,强我民心,军心!”

        朱允炆微微点头,看向茹瑺,道:“爱卿以为如何?”

        茹瑺见此,也觉有理,便点了点头,答应道:“既如此,那臣愿尊《红巾军军歌》为大明国歌。”

        百官见状,不等朱允炆发话,一个个出班,齐声喊道:“臣等愿尊《红巾军军歌》为大明国歌。”

        PS:

        《红巾军军歌》是否真正存在于元末,惊雪也不确定。

        但在刘伯温的《烧饼歌》中,确实是可以看到一些《红巾军军歌》的内容,至于该军歌是否为后人作,暂不认真考究。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小说《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正文 第二百二十八章 大明国歌(二更)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