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武侠修真>>大凉镇抚司,开局扮演反派TXT下载>>大凉镇抚司,开局扮演反派>>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 领先时代的以工代赈(求订阅月票)TXT下载

    大凉镇抚司,开局扮演反派: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 领先时代的以工代赈(求订阅月票)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工赈?

        院中,齐平眨眨眼,见对方神态,意识到,可能这个时代,还没有“以工代赈”这个词,所谓的“工赈”,大抵是类似的含义。

        但也不确定,故而反问道:

        “朝廷工赈往常大抵如何做?”

        皇帝不明白他为何有此一问,理所当然道:

        “自是朝廷发放钱粮,募集灾民从事官修事务,如修筑城墙,翻新衙门官署等。”

        他举了几个例子,齐平一听,心道果然。

        以工代赈这东西,在他熟知的历史中,出现的很早。

        记忆中,可以追溯至春秋齐国,齐景公执政时期,天下发生大饥荒,齐国大夫晏婴谏言,请国君开粮仓赈济灾民。

        国君一听要出钱,很不乐意,恰好那时,国君要给自己修建一座处理政务的“路寝之台”,恩,就是宫殿。

        晏婴逼得没办法,就假借为国君修宫殿的名义,雇佣灾民施工,并故意延长工期,硬生生把一座宫殿修了三年……

        才勉强把灾期撑过去。

        所以,这法子起初是逼出来的……再然后,历朝历代,都有采用,这门技术,也越发完善起来。

        这个世界的历史似是而非的。

        但齐平猜,类似的法子,应该也有人想过。

        果不其然,“工赈”是有的,但他发现,这位金先生口中的“工赈”,还处于一个发展期,并不完善。

        皇帝解释完毕,见少年校尉沉默不语,摇头道:

        “工赈之法,古已有之,但却未必合用。”

        齐平并不沮丧,笑问:“怎么说?”

        皇帝愈发皱眉,心中嘀咕,这校尉虽有才学,但看起来,并不如永宁所称赞那般,竟似乎,连这些都不懂。

        不过转念一想,对方并非地方官员,且如此年少,不懂民生也正常。

        本来也只是心血来潮一问,没期待一个少年能有什么惊人见解,便也耐着性子,解释说:

        “工赈之法,虽卓有成效,却有诸多弊端,其一,便是运输,宛州洪涝,道路冲垮,水路难行,朝廷粮食如何运到地方?若是运不进,何谈赈灾?”

        “其二,即便粮款可及时送达,地方官吏却不免有贪墨之举,更何况,洪灾一起,山匪挟裹流民,地方不稳,这工赈能有几分成效,犹未可知。”

        旁边。

        云老捋着胡须点头,这些,他也是明白的。

        不只是他,满朝文武,除了部分不通民生的官员,大多,都心知肚明。

        以工代赈,不是想不出,而是难以实施。

        齐平丝毫不意外,因为类似的问题,他熟知的历史上也都有,为什么说,以工代赈是一门不断完善的技术呢。

        就是因为存在问题。

        而归根结底,无非技术条件不够,与组织能力不足,办法再好,底下人办不利索,也是空谈。

        “您说的这些,的确是问题,但我这个‘以工代赈’与您说的,却是有些出入的,所谓的难点,我也有些办法可解。”齐平说道。

        “哦?”云老意外,道:“齐小友说说?”

        语气中,倒也并不很认真。

        归根结底,没觉得齐平能有啥好主意,毕竟满朝文武都束手无策,想来……大抵是年轻人的一些天真烂漫的空想。

        因为对实际事物不了解,所以往往会一厢情愿,出一些点子,在实干家眼中,显得幼稚可笑。

        但云老教书育人多年,虽不抱希望,但不介意听齐平说一说。

        皇帝也是类似的想法,笑而不语。

        齐平对两人态度浑不在意,眨眨眼,自顾自从旁边,拉来一张竹椅,也坐在了小桌旁,与两人同席。

        这一幕,看的不远处与齐姝分食糕点的青儿表情古怪,内厅侍卫也是神情怪异。

        心说,你倒真不客气……

        齐平却没在乎这些,脸上的神情,也郑重了起来,说道:

        “金先生方才说的,其实是三个问题,既,运输难、官吏贪、盗匪行,而这三点,并非不能解。”

        “先说第一个,水患严重,从外地调拨的确难以运输,所以,这以工代赈,便不能完全倚靠朝廷,还是要从宛州本地着手。”

        皇帝摇头:

        “你是说,用宛州当地官府的钱粮赈济?哪里够用?灾民一起,消耗惊人,当地粮仓只能顶一时之用……”

        齐平打断他:“我什么时候,说靠官府?”

        皇帝一怔,不解地看向他:“工赈不倚靠官府,依靠谁?”

        齐平理所当然道:

        “当然是地方富户大族了,我听闻,宛州也是产粮之地,年景好时,还有余闲售卖外地,所以,宛州的储备粮食其实很多。

        但大部分,都在那些地方宗族,富户地主手中。

        所以每逢大灾,民间粮价猛涨,还要靠官府平抑,也就是说,并不是没有粮,而是百姓买不起粮食。

        所以,我所说的以工代赈,既指官府,也指民间,如果能令民间富户拿出钱粮,招募灾民来做工,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皇帝忙摇头:

        “你说的简单,那些富户,如何肯做?灾难时,令他们出钱募捐,都千难万难,何况招工。”

        他不认同,觉得齐平太过异想天开。

        不觉得富户肯出钱,除非用武力胁迫,可那样一来,地方便不稳了。

        齐平据理力争:

        “募捐是要他们平白无故出钱,自然不肯,但若是诱之以利呢?

        您说的,朝廷工赈,主要是修缮城墙,官署等事,依我看,与其如此,不如令灾民去修桥铺路,兴修水利。

        介时,只要许给当地富户,比如说,谁家肯出钱粮,雇佣灾民修一段官道,那么,路成以后,几年之内,这条官道的税收,便依照比例,分给那一家,桥梁堤坝同理。

        如此一来,这便成了一桩生意。

        富户出钱,既解决了灾民吃饭问题,又为朝廷修筑了道路桥梁,而这些富户,既可以白赚一笔,又能卖当地官员一个政绩,阻力就会小很多。”

        一番话落,桌旁,皇帝与太傅都愣了。

        这次,不再是摇头否认,而是真正的被这个思路震住了。

        太傅捋着胡须的手停了,眯着眼思索起来。

        皇帝只觉脑海中,一道电光闪过,这个思路,是他没想过,也没听过的。

        以工代赈……不只是官府来做,更要交给民间来做。

        许之以利,将本该由朝廷做的事,拆开,分给民间富户去做……不去修城墙,改成修路铺桥,水利设施……

        齐平说的每句话,都让他耳目一新。

        只觉,这法子既脱胎于“工赈”,又别有创新。

        按照齐平的说法,俨然从单方面的索取,变成了多方共赢。

        恩,唯一的缺点,在于朝廷在未来几年,需要把税收分给民间部分……这个想法,有点挑战朝廷的意思。

        毕竟,自古以来,只有官府能收税。

        但,这世上,从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无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而且,如果是修新路,建新桥,造新坝,更不只是分润税收,还有可能创造税收。

        皇帝顿时陷入沉思。

        齐平见状,也不打扰,自顾自,拎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喝了起来。

        他说这些,也并非闲聊,只是觉得,这人既然与六部有关,若是能将自己的提议呈送上去,也是好事。

        万一就采纳了呢?

        至于让民间参与到以工代赈中,历史上,是在宋朝成型的。

        例如宋仁宗期间,两浙地区发生饥荒,范仲淹便曾召集各大佛寺的首领,对他们说:“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而齐平说的,更进了一步,换个词,就是:“承包”。

        ……

        远处。

        云青儿吃着糕点,她对于这些事,并不懂,也听不大明白,但只看到太傅与皇帝的神情,便很惊讶了。

        “你哥还懂救灾?”她扭头,低声询问齐姝。

        穷苦少女坐在旁边,两人中间,搁着糕点盒子,正小口啃着一只松花饼,闻言,颦起细细的眉尖,看了眼青儿,辛苦地想了下,摇头:

        “不知道。”

        青儿无语,扭头重新望过去。

        ……

        桌旁。

        良久的沉默后,皇帝抬头,凝视少年:

        “此法……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若当真可行,运粮难题的确迎刃而解,可如何杜绝吏员贪墨?”

        云老也望了过来。

        这一次,两人的眼中,再无轻视,反而多了些期待。

        齐平方才一番话虽短,却足以看出,其并非那些夸夸其谈的书生,而是当真知晓关键。

        一个人有没有水平,行家聊几句就知道了。

        齐平笑了,知道对方听进去了,便也认真回答:

        “地方贪墨,难以杜绝,我也拿不出一劳永逸的法子,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但,想要减少一些,还是有法子的。

        无非是将以工代赈写的更细一些,诸如建造堤坝,定下标准,高度如何,厚度如何,所用材质如何,章程越细,空子越小……”

        接着,他便将自己记忆中,一些规章制度说出来,也不用太细。

        反正主要给个思路,剩下的,给那些官员琢磨去。

        作为一名键盘学者,他能做的也就这些。

        而皇帝与太傅,也听得无比入神。

        不时思索,目露亮色。

        甚至无意识间,身体前倾,这一幕,落在远处内廷侍卫长眼中,竟好似,皇帝与太傅,在向一少年请教一般。

        事实也的确如此。

        他不禁吃惊感慨,若是这一幕给满朝文武看见了,会当如何?

        至于云青儿,已经不吃东西了,好奇地瞪大黑白分明的眼睛,只觉这一幕是如此的荒诞又和谐。

        “……至于匪患,这个没什么好办法,无非是调遣官兵肃清,但只要灾民有一条生计,匪徒便如无根之木,等水退下了,也便不足为害了。”

        齐平喝了口茶,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桌旁,皇帝目光灼灼。

        如果说,起先还有些犹豫,但当与齐平深入探讨过后,心中便愈发笃定起来。

        此法可用!

        皇帝想着,心中的灰暗一扫而空,只觉豁然开朗,心情都舒畅了许多,嘴角扬起笑意。

        再想起永宁公主的称赞,心下感慨,若非自己心血来潮,问了一嘴,岂不是错过了此等良方?

        一个校尉,竟有此等经世之才……

        匪夷所思。

        某一刻,他竟起了将少年收入官场的想法。

        但很快,便打消了。

        说与做,终究是迥异的,齐平也许能做个好幕僚,但这般年纪,又无科考身份,去实干,大抵是不行的。

        那是经验的累积,不是聪明才智可解的。

        更何况,以齐平的修行天资,断案能力,也未必愿走仕途,恩,镇抚司虽也算官场,但终究不同。

        ……

        “不想齐公子竟有如此见解,当真令我大开眼界,今日,着实是来对了。”

        皇帝收敛思绪,顿时坐不住了。

        救灾之事,刻不容缓,先前发愁也就罢了,眼下有了思路,他恨不得立即回宫,与大臣商定具体方略。

        当即,起身赞叹。

        齐平也笑道:

        “只是我私人的一些想法,未必合用,金先生姑且一听,若是觉得有可取之处,能帮到灾情,最好,若不合用,便当我胡说。”

        皇帝认真道:

        “我回去后……会尝试向上通禀,我相信,以此法之精妙,圣上若是知晓,很可能采纳。”

        呦呵,老哥你还挺自信,我都不敢说皇帝愿意……齐平咂咂嘴,打趣道:

        “那您可别跟人说,是我出的主意。”

        “为何?”皇帝诧异。

        齐平呵呵。

        心说,我特么就一个校尉,官场底层小虾米,妄议朝政,还出了个动朝廷税收的法子,皇帝万一小心眼,不爽了咋办。

        也就是为了救灾,否则他都不想说这事。

        “行吧。”皇帝见他不说,虽疑惑,但也答应了下来,继而朝太傅告辞,领着侍卫,急匆匆离开了小院。

        ……

        等人走了。

        齐平才好奇地看向云老爷子,问道:“您这学生,官不小吧。”

        鬓角霜白,笑容和煦的老人笑眯眯的,想了想,点头:

        “确实不小。”

        “看出来了。”齐平说,老爷子没主动说,他也就没问,反正跟自己也没啥关系。

        镇抚司跟满朝文武属于敌对阵营。

        不好走得太近。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大凉镇抚司,开局扮演反派,小说《大凉镇抚司,开局扮演反派》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大凉镇抚司,开局扮演反派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 领先时代的以工代赈(求订阅月票)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