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历史军事>>带着系统来大唐TXT下载>>带着系统来大唐>>正文 第九百二十五章 新式盐法必贩私(第二更)TXT下载

    带着系统来大唐:正文 第九百二十五章 新式盐法必贩私(第二更)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你庄子提纯精盐的法子传到海边,海边出的盐好,自有一番生路。”

        李隆基说起此事还有些不好意思,他的盐井多。

        还有天然气的井,引的火,除了煮盐卤,附近的百姓也去加工东西。

        如缫丝、煮酱、制作干葱花,顺便做饭也不用自己家的柴火。

        没有人提干葱花的时候,大葱吃不完,只能烂掉。

        在长安的事情传过去,蜀地百姓把多余的葱制作成干葱花,卖给朝廷,朝廷送到前线将士的手中。

        价钱不高,量需求大。

        加上其他需要干制的菜也放上去‘炒’,炒完了运到前线。

        还有肉松、酿造的醋,顶在边关的将士们都需要。

        这样使用天然气,李隆基不收费,别人用来煮盐卤收钱。

        他认为是他的盐井使海边的人生活更困难,决定采取提高海盐品质的方法帮忙。

        李易摇头:“用不起,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辅助材料,其实我又另一种方法,改煮海为盐成晒海成盐……”

        李易开始介绍怎么制作盐田,如何一次次提高海水含盐比例,什么时候加卤来催化。

        以及盐耙子推盐的过程,产盐周期。

        “三哥,用此法,盐会堆积得如小山一般,一筐筐地挑,同样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是煮盐的上百倍。”

        李隆基听傻了,他努力地想着小山一样的盐堆,海边遍地都是白花花的盐。

        大家挑盐,一筐筐的累一身汗……

        “易弟,此法好,省柴火,速度快,当用。”

        李隆基恨不能直接飞到海边,教给那里的人如何晒盐。

        “到时候盐更多,价钱更低,不管是蜀盐,还是海盐,赚不到钱,钱都让商人赚去。”

        李易说出办法,却不打算现在就用。

        盐那么多,修路?青海湖?

        “易弟,比起更多的人能吃上便宜的盐,海边晒盐人的损失,朝廷可以补贴。”

        李隆基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海边晒盐的人远远少于需要吃廉价盐的人。

        至于对他蜀地的井盐收入形成冲击,他不在乎。

        蜀盐的品质永远高于海盐,距离蜀地近的地方吃盐,不可能去买海盐。

        长江顺流而下,洞庭湖那里,吃海盐,等海盐加上路费运到,保证比蜀盐贵。

        还有汉中地区,蜀地到长安的一路上,吃蜀盐更好。

        李易蹙着眉头思忖,看要不要损失晒盐人的利益。

        晒盐比煮盐效率高,盐的价钱也会低。

        晒盐其实挺累的,现在晒盐,是光着脚下水。

        煮盐的其实差不多,从海里舀海水也是光着脚,不过海水的盐浓度低。

        晒盐是在百分之三十多的浓度盐水中,还有盐上行走。

        “若晒盐,朝廷掌管,雇佣当地百姓晒,给予福利,同时限定盐的价钱。

        如盐场出盐,三斤卖一钱,有大量利润,拿利润补贴给晒盐的人,为他们提供防护措施。

        当作收了海盐的盐税,其他地方不得私设盐田。

        然后朝廷就开始和私盐进行斗争,派去的人一准儿要行私。”

        李易把关键的问题全说出来,行不行的你选。

        不定价,晒盐的人还是穷。定价,私盐有利可图,不私采是不可能的。

        他那时的监管严不严?监控系统厉害不厉害?有没有私盐?

        “放,放出去晒盐的办法。真有贩私盐者……杀!”

        李隆基承认李易说的话,杜绝不了,只能一次次发现了后杀掉。

        “既然如此,可叫当地报社的人盯着,驿站的人也要盯,还有暗访的队伍。

        即便他们想贿赂,也要先把所有的举报门路摸清楚。私盐难禁,却可减少损失。”

        李易给出后续的手段,晒就晒吧。

        冬天煮盐冷,夏天煮盐易中暑,晒盐……保障措施跟上。

        “明日发在报纸上?”李隆基决定让大唐百姓都吃上更便宜的盐。

        “派人去地方负责修建盐池,不放在报纸上,别人拿了报纸,回去就学会了。”

        李易不想让人学,尤其是契丹和渤海那里。

        渤海有盐场,不是晒的。

        只要大唐的盐价足够低,就能运到渤海去卖,卖的价钱比他们自己弄的盐还便宜,他们自己就不产盐了。

        然后提高盐价,对方一看贵了,准备自己煮盐,都煮上了,大唐的盐价又降低,煮的人只能放弃。

        长此以往,盐价起起伏伏,想煮盐的人见无利可图,自然不会再弄盐。

        也就是说,即使以当初渤海的盐价一样的价格卖大唐的盐,渤海的人也不自己煮。

        他们担心一煮出来,大唐的盐价又低,自己损失。

        大唐则能够长时间从渤海卖盐的过程中赚取好处,把对方的盐产业给压住。

        跟他那个时候一样,外国种出的盐把国家种盐的给冲击了,榨盐企业买外国的盐。

        然后技术更新,发明调和盐,二比二比二,两份转基因盐、两份地沟盐、两份发霉的陈年盐。

        混合到一起,就成了新技术的好盐。

        李隆基颔首:“如此也好,派宦官去。”

        “成啊,宦官和其他官员没什么区别,该杀还是要杀。”李易对派谁去组织晒盐持随意态度。

        盐不官控定价,晒盐的人一直被剥削,没有劳动保障。

        定了价,必然包含额外利润,就有人会想挤压这个利润,贩卖私盐。

        地方官府相互勾结,对抗巡察的人。

        逮到了杀一批,抄家一批,朝廷通过这个办法回血。

        新的官员重复前任走过的路,循环不休。

        “黄河那边送什么货物。”李隆基终于把他过来办的正事问出来。

        “海产品,牡蛎干、淡菜、蛤蜊干、海虾虾米和虾仁、报纸、兑换券。”

        李易随口说出几样,黄河那边是甘肃、宁夏、内蒙古,现在吃不上海产品,干的也没有。

        莫说是现在的内地,他那时辽宁周围大片海,辽宁、抚顺、鞍山等地方,八十年代吃点海产品都不容易。

        因为这些城市不挨着海,海边弄点干货,都是用来下火锅,珍贵着呢。

        大唐长安看着距离银川相对近,其实挺远,走陆路要翻山越岭,走水路上不去。

        终于可以过壶口瀑布的,得让那边的人知道下海产品。

        “去的时候把海产品放下一部分,告诉当地要收土产,等回来再交易。顺便把兑换券推广出去。”

        李易连如何贸易都想妥了,那些地方的百姓,对朝廷比较陌生。

        要一点点让他们熟悉,并且认可。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带着系统来大唐,小说《带着系统来大唐》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带着系统来大唐正文 第九百二十五章 新式盐法必贩私(第二更)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