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机缘品第七
【原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馀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译文】
慧能大师从黄梅县五祖弘忍处得到佛法真传后,回到韶州曹侯村,当地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真相。当时有一个儒士叫刘志略,对大师十分尊敬,礼遇周到。刘志略有一个姑妈是尼姑,法名叫无尽藏,经常念诵《大涅槃经》。大师偶然听了她念诵,就对经文的妙谛真义了解得很透彻,于是给无尽藏作解说。老尼姑拿上经卷向大师请教具体文字,大师回答说:“字我不认识,要是义理有问题我能回答。”老尼姑说:“字还不认得,怎么能理解义理呢?”大师说:“各种佛法的妙谛真义和文字没有关系。”老尼姑感到很惊奇,到处告诉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老们,说这个人是一位有道高僧,应该礼遇供养。村中有一个魏武侯<strong>曹操</strong>的玄孙叫曹叔良的,还有其他一些村民,都很踊跃地前来拜见。当时村里的宝林古寺自从隋朝末年遭遇兵火后已经废弃,村里人就在废庙的旧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佛庙,请大师居住,这里很快就成了弘扬佛法的宝坊圣地。大师在庙里住了九个月,又被抢夺传法衣钵的恶僧党羽追寻迫害,大师就躲到前面的山里去,恶人们放火焚烧山上的草木,大师藏到一块山石后面才得以幸免。至今石头上还有大师趺坐的膝盖痕迹和衣服的褶纹,人们将这块石头叫做避难石。大师想起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嘱咐,就又去怀集和四会一带隐居。僧人法海,韶州曲江人,是最早参拜六祖大师的。他问大师:“什么是‘即心即佛’呢?希望能得到您指点教导。”大师回答说:“前一个念头不苦苦执著就是心,后一个念头也不执著非要消除就是佛;心中想一切色相就是心,不想任何色相就是佛。我要是具体解说,永远难以说完。听我念这首偈语: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听了立刻觉悟,也念了一首偈语回敬赞颂:“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原文】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①。”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②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strong>无名</strong>。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注释】
①白牛车:佛教认为修行等级有差异,声闻乘羊车,缘觉乘鹿车,菩萨乘白牛车。
②声闻:直接听了佛的而觉悟者。【译文】
僧人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经常念诵《法华经》。他来参拜慧能大师,叩头时头没有接触地面。大师责备他说:“行礼却头不点地,还不如不行礼。你心里面一定有什么东西。平时你修习什么?”法达回答说:“我念诵《法华经》已经有三千遍了。”六祖说:“你即使念了一万遍,并且领悟了经文妙谛,你不因此骄傲,就可以和我一同修行,现在你自负已经读经三千遍而目中无人,却还不知道这是罪过,你听我的偈语: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大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法达。”大师说:“你名叫法达,又何曾通达了佛法呢?”又念偈语说:“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法达听了偈语后,向大师悔悟谢罪说:“从今以后,一定对一切都谦虚恭敬,弟子虽然熟诵《法华经》,却没有理解其中的意义,心里经常存在着疑惑,和尚您的智慧广大,希望您给我解说一下经文中的义理。”大师说:“法达,佛法是通达的,是你的心没有通达,经文里是没有疑惑的,是你的心中有疑惑。你诵读这本经文,知道它的宗旨是什么吗?”法达说:“学生慧根迟钝,从来就是按照经文诵读,哪里知道宗旨义趣呢?”大师说:“我不认识文字,你把经文试读一遍,我给你解说。”法达就高声诵读经文,读到《譬喻品》,大师说:“停。这部经文原本是以出世为宗旨,纵然再说多少譬喻,也不会超越这个宗旨。是什么因缘呢?经上说:各位佛陀世尊,都是以一种大事的因缘而出现在世界上。这一种大事,就是佛的认知见解。世俗之人在外面着迷于表相,在内心又着迷于虚空,如果能对着表相离开表相,对着虚空离开虚空,那就是内外都不迷惑。如果能觉悟到这种法门,在一念之中心思顿开,就是开启了佛的认知见解。佛,就是觉悟,分为四个法门:开启‘觉’的认知见解,指示‘觉’的认知见解,契合‘觉’的认知见解,深入‘觉’的认知见解。倘若一听开导,就能悟入‘觉’,这就是‘觉’的认知见解,就是原有真实佛性的呈现。你千万不要错误地理解了经文的意思,看见别人说‘开示悟人’,以为那只是佛才能有的认知,像我们这些人不沾边。倘若这样理解,那是诽谤经文和佛祖。他既然是佛,那就已经具备了认知,哪里还用得着再来开导启示呢!你现在应当相信,佛的认知,就是你自己的本心,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佛了。因为一切众生,自己遮蔽了内心的光明,贪恋热衷于红尘世界,受到外在世界和自己内在的引诱,心甘情愿地被驱使,这才要麻烦各位佛祖世尊,从正定中起来,用各种苦苦的说教,劝告众生让他们停止那些贪恋,不要再向外界追求,这就与佛法没有区别,所以说是开导启发佛的认知。我也劝导一切人,要在自己的内心中,经常开发佛的智慧。世俗人的心中有邪见,愚昧迷惑而造作罪孽,口出善言而心怀恶意,贪婪,嗔怒,嫉妒,谄媚,欺佞,骄傲,侵害别人,这样就开启了众生的认知。如果能够端正内心,就会经常生发智慧出来以观照自己的内心,停止坏的行为,从事好的行为,这就是自己开发了佛的智慧。你要让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都开发佛的智慧,不要开启众生的认知。开发了佛的智慧,就是超凡脱俗。开启了众生的认知,就是沉迷俗世。你如果只是执著于表面用功诵读经文,那和牦牛爱自己的尾巴又有什么两样?”法达问:“如果是这样,只要理解意义,就不用下工夫诵读经文了?”大师说:“经文有什么错?怎么能成为你诵读的障碍呢?关键是痴迷或觉悟都在自己把握,读多读少都由你自己,嘴里诵读经文,心中要体会领悟,这就是通过读《法华经》而让fǎ轮(版权所 有 e>无作</strong>。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①。”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注释】
①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意思是你不要随意乱说,自负还懂点佛法。【译文】
僧人志道,广州南海人,他来见大师请教说:“弟子自从出家以来,阅览《涅槃经》十年多,也没有明了其中的大意,请和尚不吝赐教。”大师问:“你什么地方不明白?”志道说:“《涅槃经》中有一首偈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对它疑惑不解。”大师说:“你为什么疑惑?”志道说:“一切众生都有两个身体,就是所谓色身和法身。血肉之躯的色身变化无常,有生有死;佛法所成的法身永恒不变,但没有知觉。佛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超脱了生死轮回,就是快乐境界。)我不知道是哪个身体寂灭,哪个身体享受快乐?如果说色身,那么在色身死灭时,地、水、火、风的四大就分散了,这都是痛苦,不能说是快乐。如果说是法身寂灭了,那就像草木瓦石一样没有感觉,那是谁享受快乐呢?再说法性是生灭的本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生灭的表现,一个本体五种表现,生和灭是永恒的变化。如果有生,那么就会从本体中产生这五种表现;如果要灭,那么五种表现就会返回本体。如果听任它反复重生,那就是有情有感的众生,生死循环无穷无尽;如果不再重生,那就永远归于寂灭了,就等同于瓦石等无情之物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切佛法都被涅槃所束缚,连重生都不再可能,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大师说:“你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怎么学了外道的关于生死的偏见来议论最上乘的佛法?照你所说的,在色身之外还另外有法身,脱离生死而追求涅槃,还要推论涅槃的快乐,说有身体来享受它。这是执著于生和死,耽溺于世俗的享乐。你现在应该知道,佛正因为尘世愚迷之人把五蕴和合暂时构成的当做自体的真实本相,把各种外界的表相作区分而当真,因此贪生怕死,念头接着念头没有止境,不明白那一切其实都是梦幻一般虚假,徒劳地堕落于轮回之中,把永恒的涅槃快乐,反而当做是苦痛,因此终日在红尘中劳碌追逐。佛对此感到怜悯,于是把涅槃的真正快乐显现出来,在刹那间没有生的现象,也没有灭的现象,当然更没有生和灭本身可以消灭了,这样那真正的寂灭才呈现出来,当这种时刻,也没有什么量度来衡定这种呈现,这才叫永恒的快乐。这种快乐没有承受者,也没有不承受者,岂有什么一体五用等名目?何况你还说什么涅槃束缚了一切佛法,让其永远不会再生,这实在是毁谤佛和佛法。你听我的偈语: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诘问林仙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听了偈语后,终于觉悟,高兴得手舞足蹈,向大师行礼后退出。【原文】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①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②,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注释】
①圣谛:佛教基本的四个教义:苦、集、灭、道。
②马驹:指马祖道一将成为怀让的高足弟子。【译文】
行思禅师,生于吉州安城一户姓刘的人家,听说曹溪这里弘扬佛法十分兴盛,就来参拜慧能大师。行思请教说:“应当怎样修行,就不会落渐悟的套路?”大师回答说:“你曾经怎样修行?”行思说:“我对四圣谛都没有修。”大师说:“那你落到什么套路?”行思回答:“四圣谛都没有修,还落什么套路呢?”大师对行思十分器重,让他做首席门徒。有一天,大师对他说:“你应当独当一面去教化一方,不要让法门断绝。”行思既然已经得到了佛法三昧,于是返回吉州青原山,弘扬顿教法门,圆寂后被谥为弘济禅师。怀让禅师,金州一户杜姓人家的孩子,最初参谒嵩山的安国师,安国师打发他去曹溪参拜慧能大师。让至礼拜。大师问:“你从哪里来?”怀让回答:“嵩山。”大师又问:“什么东西?怎么来的?”怀让回答:“如果说一件东西就不妙了。”大师问:“还可以修行证悟吗?”怀让回答:“修行证悟不是没有,执著某一念头就不会有了。”大师说:“只这不执著某一念头,就是各位佛所维护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西天的般若多罗法师有预言,说你门下会出一匹龙马驹,驰骋天下无敌手。这个预言你要谨记于心,不必急着表白。”怀让豁然贯通,心中领会,于是随侍大师左右整十五年,修养和智慧与日俱增,后来前往南岳开设道场,把禅宗发扬光大,圆寂后被朝廷赐谥为大慧禅师。【原文】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①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②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注释】
①天台:天台宗,以《法华经》为经典。
②威音王:佛名。表示非常遥远的年代,据说威音王时代人的精神纯正无邪。【译文】
永嘉地方的玄觉禅师,是温州一户姓戴人家的孩子,少年时就学习佛教经典和理论,特别精通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因为阅读《维摩经》,而认知了心性。一次偶然机会,慧能的弟子玄策来访,和他高谈阔论,玄觉的言谈都能和禅宗各位祖师的意思相合。玄策问玄觉:“仁者你的老师是哪一位?”玄觉回答:“我听了各家讲论经典,各有师承,后来读《维摩经》,领悟到佛祖以心传心的妙谛,但还没有遇到能与我互相印证的人。”玄策说:“威音王之前,无师自通是可以的;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那当然就是外道了。”玄觉说:“请仁者为我印证吧。”玄策说:“我人微言轻。曹溪有一位六祖大师,四方的高僧都云集前往参拜,都是去请教佛法的。你如果前去,我和你同行。”玄觉就和玄策一起前来参拜,玄觉围绕慧能大师转了三圈,然后举起锡杖顿地而立。大师说:“做了沙门,就具有很威武的仪表,遵循细致严格的行为规范,大德你从哪里来?敢这样傲慢地对待我?”玄觉说:“生和死是大事,变化无常快得很。”大师说:“那为什么不去领会不生不灭的道理?了悟不变的宗旨呢?”玄觉说:“领会了就无所谓生死,了悟了就没有变化。”大师说:“是这样,是这样。”玄觉这才又端正仪态,重新向大师礼拜,过一会儿就告辞要走。大师说:“你回去得太快了吧?”玄觉说:“我本来没有动,哪有什么快不快呢?”大师说:“谁知道你没有动呢?”玄觉说:“仁者自然知道。”大师说:“你的确很明白无生的意义。”玄觉说:“无生难道有意义吗?”大师说:“没有意义谁能懂得?”玄觉说:“能懂得也就不是意义了。”大师说:“很好啊!就留下来住一宿吧。”当时大家就称玄觉为“一宿觉”。后来玄觉写出《证道歌》,盛行于世,圆寂后被谥为无相大师,当时也被称为“真觉”。【原文】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①,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后归河北,开化四众②。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膝跪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乃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注释】
①河朔:河北一带。
②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译文】
有一个修禅学的智隍,当初参拜过五祖弘忍,自以为已经得到了禅家正道,长期在庵庙里打坐修行,已经二十年了。慧能大师的徒弟玄策,云游到了河朔一带,听到了智隍的名声,就到庵里去访问他说:“你待在这儿做什么?”智隍回答说:“入定。”玄策说:“你说在入定,你入定时有心念呢,还是无心念呢?如果是无心念入定,那么一切草木瓦石都应该能入定。如果是有心念入定,那么一切有情有识的普通众生也应该能入定。”智隍说:“我正入定的时候,看不见什么有心念还是无心念。”玄策说:“看不见有心念还是无心念,就是常定,那怎么会有出定和入定?既有出定和入定,那你就不是真正的定。”智隍没有话回答了,过了很久,问玄策说:“师傅你是谁的弟子啊?”玄策回答:“我的老师是曹溪六祖。”智隍问:“六祖以什么为禅定?”玄策说:“我的师傅所讲的禅定,是妙不可言的圆寂境界,本体和应用融合为一,五阴(色、受、想、行、识)本来是空无一物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并非真正存有,所以没有出定和入定的区别,也没有神定和神乱的区别。禅的本性是不执著,不对禅定着意进入或者离开。禅的本性是不生不灭,并不执著要产生禅思冥想,而是心如虚空,但也没有对虚空作度量的标准。”智隍听了以后,就直接前来参见慧能大师。大师问他:“仁者从哪儿来?”智隍讲述了与玄策相会的情况。大师说:“正像玄策说的,你只要心如虚空,又不着意于追求空的意识,那就能自在应对运用而通灵无所障碍,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无所用心,无论是凡俗人还是圣人的情感都忘掉,主观和客观的差异都消除,这样你的本性和表相没有区别,你就无时无刻不在入定了。”智隍听了以后获得大觉悟,超越了二十年的刻意修行,不再执著了。那一天夜里河北地区的士子和百姓都听见天空中有声音说:“智隍禅师今天悟道了。”智隍后来拜辞大师,返回河北,弘扬禅学,教化僧俗四众弟子。有一个僧人问慧能大师说:“黄梅五祖的真谛,谁获得传授了?”大师回答:“能领悟佛法的人得到了。”僧人又问:“和尚你得到了吗?”大师回答:“我没有领悟佛法。”慧能大师有一天要洗涤一下五祖传授的袈裟,因为附近没有清洁的泉水,就走到寺庙后边五里远的地方,看见那里山林郁郁葱葱,有祥瑞的云气在盘旋,大师就举起锡杖往地面上用力一戳,泉水立刻在杖下喷涌出来,汇集成一个池塘,大师就以膝跪地,在水边石上洗涤袈裟。忽然来了一个僧人向大师行礼,自称名叫方辩,是西蜀地方的人,不久前在南天竺国遇见了达摩大师,嘱咐他赶快到唐朝国土来,说我传给大伽叶的正宗佛法和佛衣,现在已经传到第六代了,传人在韶州的曹溪,你可以去瞻仰礼拜。方辩远道而来,希望见一下初祖大师传下来的衣钵。慧能大师就给他看,然后问方辩主要干什么事。方辩说:“我会塑像。”大师严肃地说:“你试着给我塑一尊像看看。”方辩一时回答不上来。过了几天,塑成了一尊慧能肖像,高七寸,惟妙惟肖。大师笑着说:“你只懂得塑像的道理,却不懂佛性。”大师用手抚摩方辩的头顶说:“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大师把袈裟送给了方辩作为酬谢。方辩把袈裟分成三截,一截披到塑成的慧能像上,一截自己保留,还有一截用棕叶包好埋在地里。并发誓说:“后世谁能得到这一块法衣,那就是我投胎再生,那时我将在这里重新修建佛殿,并做住持。”有一个僧人举出卧轮禅师的一篇偈语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大师听了以后说:“这篇偈语还没有明白自己的佛性,如果照它来修行,那是给自己的佛性加上了束缚。”于是,大师也作了一篇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评析】
这一品,主要阐述了慧能点化追求觉悟而尚有滞碍的僧众,是一段段的小故事。机缘就是指慧能与众僧的机会因缘。第一,度化熟读涅槃经的比丘尼无尽藏,开示他: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千经万论,只为标心,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妄心,何用一切法,故知:只要明心见性,十二部经藏总是闲文字,这样,对执著于经文的学人,就会让他放下所执,去实际理地地证悟自心。第二,比丘僧法海:六祖对法海请求开示:即心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讲:即心即佛,也都在讲:这个心就是佛,在这里一定要清楚地明了,什么样的心才是佛?六祖明确指出: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离一切相即心,成一切相即佛,在偈中又说:即心名慧,即佛乃定……也就是说:即心的心是妄念不生的清净心,即佛的佛是能离一切相而不被外境所干扰的清净本体,是如如不动,是大定,心与佛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佛是体,心是用,也就是定与慧的关系,定是体,慧是用。第三,比丘僧法达:六祖开示法达如何转经而不被经文所转,也指示了禅宗学人对诵经的态度,是支持诵经的,并不是反对诵经的,当法达已经在六祖的开示后顿契本心,然后问六祖,要不要继续诵经,六祖明确地指出: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又说:汝今后可名念经僧,所以,千万不要轻视诵经的人,否则就会犯:谤经谤佛之罪。第四,为比丘僧智通开示楞伽经中讲的三身四智:在教下,学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觉悟明心,怎样才能觉悟明心而脱离生死苦海呢?就是修,就要转识成智,因为识有污染意,智是清净意,成佛了,不能说有识,要说有智,因为识已经转成智了,怎样转呢?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五识转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讲渐修次第,讲转识成智,而且详细阐述了转的时间和顺序,从欢喜地开始转,先转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证入一切法平等,没有高低贵贱诸分别心,也就是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不二性空,不二性空就是平等性智,但此处只是转了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我执分为人我执与法我执,此二执又分为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两种,从学习与经验上起分别就是分别我执,俱生我执与生俱来,所以,见道后,分别我执可以断,而俱生我执还不能一下子断,要一点一点慢慢来,一直到了十地成佛,这个俱生我执才能断完,要想转前五识,必须先转七识俱生我执,而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了,第七识所依的根才能转,前五识也才转,这就是,一个依着一个转,再说:能够做到: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就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能够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就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以上就是教下所说的转识成智,而在这里,六祖把最烦琐的事,最难办的事,归纳为最容易的事,最简单的事,在时间上,教下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六祖归为当下一念,在顺序上,教下纷繁复杂,六祖归为一心,只要明心见性,一切皆办,一切圆满,六祖指出: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劝请还宫名有身无智,若离三身,别说四智,即名有智无身,即会三身,便明四智,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所以,在智通开悟以后说: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心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第五,在开示比丘僧智常的语言中,大家要明了,证了空,不要被这个空相所迷,证了有,也不要被你所证的有这个相所迷,还要空掉你所证得的空与有。第六,开示比丘僧志道,在这里,六祖系统地阐述了外道的种种断常邪见,讲解了涅槃真乐的义理,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涅槃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第七,开示行思禅师,青原行思禅师在六祖这里得法后,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禅风盛极一时,后来禅宗的五家之中,就有:法眼宗、曹洞宗和云门宗三家,每一家的始与末乃至所追求的宗旨,在以后的时间里分别阐述,这里从略。第八,南岳山怀让禅师,在这里,大家一定要理解这句名言: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很多人都会识解,认为只要是见性了,就没有任何事了,一说有修有证,他就引经据典反对。其实,无修无证是指我们的自性本体而言,一切具足,一切现成,而对于一个迷昧不觉的人来说,要是不用修不用证,请问:那与一平民百姓有何区别?须知:真正领悟坛经意旨的人,随处都可以看到六祖在昭示学人如何去修,而且还特别强调,迷人口说,智者心行,所以说:一定要了悟祖师的本意,不要错会,再说一点:禅宗的五家之中,沩仰宗与临济宗,就是南岳山怀让禅师的弟子。第九,永嘉玄觉禅师,他是看维摩经而发明心地的,到六祖这里来,只是求六祖印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禅宗的机锋禅辩,随着禅宗的发展,机锋的要求也越来越难,以至于发展到棒喝,后来的要求一语要具备三玄,一玄要具备三要,就是从这时开始发展而来的。</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 大玄印
第六百四十八章 参赛名单 - 仙道少年行
第143章 行路 - 规则怪谈:死亡黑猫饲养指南
第218章 诡梦列车(11) - 骑砍玩家狂想曲
第一百三十二章 诺德王国分裂 - 猎天争锋
第1900章 跨越星区的薪火相传! - 秦刀
第八十三章洗脱嫌疑 - 得知真相,七个师姐跪求我原谅
第一百三十三章关键时刻 - 大隋:我杨俨,继承大统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审问 - 十日诡谈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强煞(二) - 界起通天
第1069章云尘闭关再入极境 - 开局:葬神峰主,我培养大帝无数!
第九十六章 我应该没有强迫你吧?求推荐 - 灵宠创造模拟器
第1295章 冥府与后土大神的关系 - 重生:我在修仙界大杀四方
第一百零一章一剑斩苍穹 - 亿万萌宝老婆大人哪里跑
第3645章 你们都还好吗? - 永夜圣典
第九十七章,全新的魔族 - 第一瞳术师
第1882章 番外:现代篇(44) - 道婿下山
第24章 挖祖坟 - 恐怖复苏之全球武装怪胎
第2249章 拔钉(下) - 抛夫弃子,我带六个女儿吃香喝辣
第834章 电棍 - 妈咪轻点虐,渣爹又被你气哭啦
第350章 别让她伤到自己的眼睛 - 刚出娘胎,定亲转世女帝
第182章 赢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