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艺术>>黄河之水天上来TXT下载>>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十八章 陶然亭的雪(6)TXT下载

    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十八章 陶然亭的雪(6)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十八章 陶然亭的雪(6)

        据旧志,它东面略北有名大寺法源寺建于贞观十九年,名悯忠寺,也是幽州城东部旧物,如果排行第,崇效寺还是老大哥。

        崇效寺规模比法源寺小得多,不过在三十年代,名气却不小。我想原因不外三种:一是古,二是远处外城西南部,荒凉,有野意,三是有名花,总之就成为历代有闲心人的春游之地。我当年也愿意附庸风雅,每年春夏之交,总要约集两三位有同好的友人,到那里看看牡丹。记得正殿前后的院里都有,以殿前的为更繁茂。魏紫、姚黄等开得大而艳丽且不说,出奇的是有几株开绿花,即所谓绿牡丹,这在他处是没有的。

        游的最后一次是在四十年代后期。与以前若干次相比,这一次是大举,作伴的是邻居广化寺的几位出家人,所谓法师,并且事前同崇效寺的住持打了招呼。记得是秋天,观赏牡丹的人早已绝迹,寺里很清静。时间是上午,寺里还准备了午斋。我这次去有目的,是看《青松红杏图》卷。寺里招待的人很慷慨地拿出来,很粗的一个卷子,可见题咏之多。图画得平平。和尚画青松,取其坚而不惑,意思明朗。兼画红杏,何所取义呢?也许是以形象表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吗?总之,这是因怪而奇。展看题咏,由清初到清末,有名的文人墨客包容不少,当作历史的遗迹,说是可珍重也不无理由。

        闲谈,我问他们牡丹何以养得如此之好。他们很诚实,说要在入冬之前施大肥,所谓大肥,是煮得特别烂的猪头和下水(五脏)等。这使我想到一个大问题,或大悲剧,就是理想与现实难协调,或说教义与世俗难协调,你争我夺的结果总是胜利属于后者。此风恐怕由唐朝已经开始,千年之后的今日,为迁就赏花人的雅兴而不顾杀戒,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十年代以后,崇效寺渐渐没落,听说牡丹都移到中山公园。现在,殿堂没有了,敲月下门的僧人以及《青松红杏图》卷,想来也早已没有了吧?这样,唐幽州城的遗迹又消亡一处,从妥善保存文物的要求方面看,也实在可惜。

        【人物介绍】

        张中行(1909—2006),生于河北省香河县。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香冢

        张中行

        香冢在北京陶然亭北小丘的南麓。陶然亭是清朝康熙年间江藻所建,所以又名江亭,在外城先农坛之西,南距城墙二三百步。其实这里并没有亭,只是高基上一个南北略长的方形院宇,南西两面向外都是窗,登其上,南可以望雉堞,西可以望西山。重点在北面,几处满生芦苇的池塘,小丘上野草围着一些荒冢,一派萧瑟景象。每到秋风送爽的时候,银灰色的苇梢随风摆动,伴随着断断续续的蟋蟀的哀吟,使人不能不感到春光易尽,绮梦难偿。这正是文人墨客所愿意经历的,所以二三百年来成为京城士女的吊古伤怀之地。

        住在内城的人往陶然亭,一般是先到虎坊桥。以南不远就是通称的南下洼子,人烟稀少,自然也没有公共车辆。步行往南,先经过江南城隍庙;然后经过窑台,一个直立平顶的土丘,上有茶馆。再往南,从苇塘之间穿过,就可以看见西侧小丘坡上的从冢。其中有名的三个是香冢、鹦鹉冢和醉郭墓。鹦鹉冢,葬的可能真是鹦鹉,冢前有碑,碑上有铭。醉郭是晚清人,刘伶一流人物,好事者也就把他葬在这里了,墓前也有碑,碑上刻铭与否不记得了。其实这都是陪衬,来吊古的人,尤其是男士,徘徊不忍去的乃是香冢。

        传说也是晚清,江南某士子来北京应考,与青楼中一妙龄佳人结识,订了白首之盟。士子南归,返京延误,佳人抑郁成疾,到能够会面的时候,佳人已经是弥留之际或者刚刚死去。于是士子把她葬在陶然亭畔,立碑刻铭。铭云:“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血亦有时尽,碧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铭后有七绝一首云:“飘零风雨可怜生,香梦迷离绿满汀。落尽夭桃又秾李,不堪重读瘗花铭。”诗后还有跋云:“金台始隗,登庸竞技,十年毷氉,心有余灰。葬笔埋文,托之灵禽,寄之芳草。幽忧侘傺,正不必起重泉而问之。”词句缠绵悱恻,扑朔迷离,与传说的故事一配合,真是可以写成传奇了。

        我当年第一次站在冢前,读铭读诗,以为坟堆下真有“碧血”,于是想到唐朝的杜牧,想到法国的茶花女,一时大有《红楼梦》“黄土垅中,女儿薄命”的感慨。后来读《越缦堂日记》,到同治三年十一月十六日那一条,才知道这是当时官御史的张盛藻造的,说是意在骗人或者太过,总是这样来一下好玩罢了。

        放眼历史,这样来一下好玩的事很不少,西湖有苏小小墓,虎丘有真娘墓,等等;扩大些说,唐人传奇式的故事多半可以入此类。但是我们无妨宽厚一点着想,天地不仁(无知觉),生涯多难,现实不可改而遐思不可消,能够创造个想象的或说艺术的小世界,片时置身心于其中,得到泪与笑,不是慰情聊胜无吗?

        现在,陶然亭已经改造为现代化的公园,香冢、苇塘等都不见了。听说每天有大量的青少年去游,跑,跳,划船,玩电气设备。凡事难得两全,萧瑟的景象,吊碧血的眼泪,自然只能藏在有些人的记忆中了,这也好。</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黄河之水天上来,小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十八章 陶然亭的雪(6)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