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艺术>>孔庆东谈文化TXT下载>>孔庆东谈文化>> 第十四章 末代筒子楼(3)TXT下载

    孔庆东谈文化: 第十四章 末代筒子楼(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十四章 末代筒子楼(3)

        外系的“筒友”,有历史系的黄春高、哲学系的周学农、东语系的姜景奎等,都是我读博士时的朋友,学问都很好。黄春高研究欧洲经济史,周学农研究佛学,后来被选为“北大十佳教师”之一,姜景奎研究印度文化,得过一个什么国际大奖。我们几个刚刚买了486电脑后,都沉迷于“扫雷游戏”。我开始时不得要领,全凭眼疾手快,扫九十九个雷用了五十八秒,以为天下无敌。一问他们,只用了三十多秒,原来有一个“双击”的窍门。我于是苦练新招,终于开创了二十四秒的纪录。这可能是末代筒子楼里最后的一种娱乐了,至于打扑克打麻将、下象棋下围棋,都已经凑不齐人手或找不到对手了。

        以前我们的老师一辈住筒子楼时,我们经常去老师家坐坐,老师也经常来学生宿舍坐坐。到了末代筒子楼,我们去老师家已经很不方便了,而学生来我们家也不方便,幸好我们偶尔还去学生宿舍坐坐,跟学生保持了比较密切的来往。胡续冬、余杰、许知远、张智乾等人的宿舍,我都拜访过。那时学生的“家当”也膨胀起来,宿舍里堆得满坑满谷,到处都给人一种“燕园米贵,居大不易”的感觉。而越住越远的老师们,也开始散布“校园环境衰败论”。

        例如谢冕先生和钱理群先生,多次批评北大越来越丧失了精神家园的氛围。而高远东师兄干脆直言“北大的风水被破坏了”,说图书馆新楼就像一只庞大的趴在那里乞食的狗,恰好前边的四个大花盆,就像四个狗食盆子。我则在《鲜活的恐惧》一文的开头写道:“北大图书馆东门外,曾有一大片鲜活的草坪。那里养育过数不清的诗歌、理想、信念和爱情。而今,那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满地泥’的野蛮建筑工地。”工地虽然野蛮,但有了工地,就将会有新的大厦拔地而起。可是我们似乎都不喜欢那新的大厦。鲁迅在《影的告别》中说:“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如果不接受吞并,也不甘于消失,那可能就只有退出了。

        于是到了1997年,我就告别了24楼,分到了育新花园一套最小的户型,跟陈平原、吴晓东、龙清涛、姜景奎做了几年邻居。后来我又住上了更大的户型,但心底总觉得没有过足筒子楼的瘾,似乎少了点儿什么。我与人路过24楼,总要留恋地说:“我在这楼里住过。”我曾经把告别筒子楼简单地看作一种“时代进步”。我在《老钱的灯》一文中写道:“老钱在世上混了五十个年头了,还没有混到一块法定的私人居住空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这句话感动过很多当教师的,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朗诵此文。但我现在想提出另外一个视角,告别了筒子楼,我们就告别了一种生活方式。筒子楼跟大杂院相比,人气和人情都已经削弱了许多。而今天我们所居住的这种连鸡犬之声都不相闻的“塔楼”、“板楼”,人气已经是“奄奄一息”,人情则比《孔乙己》里还要凉薄。在论述“人”与“地”的关系时指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年谱》下卷176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杜,1993年12月)谈的是军事,我看谈住房也有道理。

        筒子楼及早成为末代乃至彻底成为回忆,可能是大势所趋。希望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永远不要进入末代吧。

        原载《人民文学》2010年第7期

        入选《筒子楼的故事》</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孔庆东谈文化,小说《孔庆东谈文化》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孔庆东谈文化 第十四章 末代筒子楼(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