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艺术>>孔庆东谈文化TXT下载>>孔庆东谈文化>> 第三章 文化缺失与精英养成(2)TXT下载

    孔庆东谈文化: 第三章 文化缺失与精英养成(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三章 文化缺失与精英养成(2)

        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看,中国近年来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论文数量、实验报告、理论数据、重大项目似乎都有很多成就,蔚为大观,可是实际上没有多少真正能够转化为社会成果,增加人民对生活的幸福感。大部分都是抄来抄去,搬来搬去,“放卫星”。我们现阶段已经没有资格去批评前人的“放卫星”了,因为我们就处在一个“放卫星”的阶段,放的都还是技术“卫星”。中央政府也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号召大家都来创新,但是如果就局限在技术领域,创新是出不来的。

        失去了文化,技术本身不可能有所突破。北大的王选教授,为什么能实现创新?就是因为有文化。他那一代人打通文理工,首先对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就很深厚;再者,他是学数学出身的,不是学计算机的。计算机只是一个技术,而他学数学的,又对文化有感情,因此就知道这个技术怎么用,往哪儿用,知道如何把计算机技术与文化结合起来。所以王选教授成为“当代毕昇”不是偶然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才培养结构所决定的。即使北大不出王选,别的科研部门也会出这样的顶尖人才,因为时代积累到了出人才的程度与阶段了。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各行各业都有一流的技术人才,为什么最终没有创造出一流的成果?现在全民疯狂地学英语,很多人外语比前人说得流利,可是外国名著的翻译越来越差;京剧演员唱得也较以前有味,扮相更加俊美,可是拿不出好的作品段子来,唱来唱去都是四大名旦的老戏,自己的技术白费了。四大名旦当初靠的可不是模仿,而是创新。他能创新,是因为他有文化。你别看你是什么戏曲学院硕士毕业的,其实你跟梅兰芳比,你没有他有学问,你没有他有文化,尽管他没上过大学。所以,我觉得解决科学技术上的疑难杂症要从文化维度入手,最后还要落实到文化领域中去,不能再把技术简单地抽离出来。

        教育层面的环境误导

        教育层面上我们也缺少培养顶尖人才的环境,很少考虑到深层的文化问题,往往把知识都拆分成一格一格的来让学生学。从中学开始,依照高考分文理科,学生在分科之前先就有一个文理科的趋向,然后想读理工科的就不怎么学文科的东西。又由于整个国家偏重理工科,导致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去考文科,他们觉得文科容易点,却不想这样后果非常严重。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在修文科,我们正好相反,最聪明的孩子都被弄去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完了再出国,白白拱手把人才送给了外国。

        不仅如此,我们的家长都鼓励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学那些所谓“有用”的东西,而不知道这些“有用”的东西适用期常常很短。比如今天出的计算机教程明年就没用了,由于没有文化底蕴,毕业之后科技飞速发展了,那些“有用”的已经没有什么用了。而对于传世经典著作,家长都认为没什么用,说长大以后有空再读。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到四十岁重新去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就像补钙一样,在青少年时候就要补到身体里头,长大后多数人是不可能有空读名著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跟教育方针配套的教学和考试都加重了这个趋势。比如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本应该是以整体滋润为主,不是以分解灌输为主,可是为了考试,学校里的教学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肢解成许许多多的细节,把每一个细节讲得天花乱坠。不能说讲的都没道理,可能有一点儿道理,但总体上是一种过度阐释。这种过度阐释在学术界可能有用,但是对中学生来说是没用的。学者之间用很多术语来探讨问题,这些并不客观存在的术语只是一个工具,把这些工具下移到中学就是过度。</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孔庆东谈文化,小说《孔庆东谈文化》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孔庆东谈文化 第三章 文化缺失与精英养成(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