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艺术>>闲情偶寄TXT下载>>闲情偶寄>> 音律第三(3)TXT下载

    闲情偶寄: 音律第三(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音律第三(3)

        其他的文体,不管别人说什么,只听凭我自己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别人没有管制的资格。现在把散体放到一边不谈论,只谈论其他文体中的分股、字数限定与协调声律。

        说到分股,那么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就是。先破题,后承题,开始立论,最后总结,文章内部分为八股,股股相对应,所受的限制不能说不严格,但是其中的段落、句子的长短随便怎么写,没有限定字数,虽然说是严格却不能算是严格。说到限定字数,那么四六对偶排比的骈文就是这样。每句话有一定的字数,每个字有一定的声调,对应的句子一定要意思相同,而字的意思很难有完全相同的,规矩不能说不严格啊。但是它只限定了字数,并没限定字的位置;只限定了字的声调,并没有限定格律。可以上面四个字而下面六个字,上面六个字而下面四个字也不是不行;押韵可以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也不是不可。虽然严格实际上却未必真的严格。

        既要协调声律,又要分股、限定字数的文体,就是诗中的近体诗。第一句是五个字后面就句句是五个字;第一句是七个字后面就句句是七个字;第一句用哪个韵,下面的各句都用这个韵;第一句第二个字用平声,那么下一句第二个字一定要用仄声,第三句和第四句又颠倒过来。前人设的规矩,可以说是又苛刻又严密,然而只要第一句是五个字,下面各句就都写成五字一句,第一句是七个字就句句是七个字,这样便会有现成的规律可以遵循。想写五字一句的诗,就不要写七字的句子;第一句用哪个韵,下面各句就都用相同的韵;第一句第二个字用平声,第二句第二个字就一定要用仄声;这样用了平声的字,上声、去声、入声三声的字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遵守平仄、仄平的规律,再也没有变化,从第一首直到千万首,都是一样,从而保证没有变动无常的规则使得人无所适从。这就是它的要求虽然苛刻但还不过分,严密但还没有到极限。

        至于戏曲,那么句子的长短,字数的多少,声调的平上去入,音韵的清浊阴阳,都有固定不能改变的规则。长句子不能少一个字,短句子不能增一个字;而且句子又忽长忽短,有时字多有时字少,让人把握不定。应该用平声字时就用平声字,一个仄声字都用不得;该用阴调就用阴调,换一个阳调的字都不行。把平、仄调好了,又担心阴声、阳声反复无常;把阴、阳分清楚了,又怕声调韵律相矛盾。让人费尽心思,烦闷苦恼得要命。这样苛刻的规则,真够折磨人的。作者在这种规则下只要能布置得适宜、安排得妥当,就是最幸运的事情,难道还能顾得上词品的高低、文采的优劣吗?

        我幼年识字,少年就开始写文章,对于诗书、六艺方面的文章,虽然没有达到精通,但是每种我都写过。总结各种文体,我觉得没有比写剧本更难的了。我从小就开始练习写曲词,到现在都老了,还没有掌握其中的一点奥妙,只是把自己一些肤浅的看法,告诉给同行们。戏剧界的大旗,还有待于将来的才俊来树立。作者能在这种艰难的创作中显出罕见的才华,字字都符合声调音律,写每句话都没有被束缚的痛苦,就像莲花生长在火上、神仙老人在橘子中下棋一样从容,才称得上是盘根错节的才华、八面玲珑的文笔,才能流传千古,无愧于心。

        古往今来评论文学的人,看到戏曲剧本时,都应当换副心肠,另外制定一些评判的标准。要知道戏曲创作的艰苦,把它写出来十分不容易。写的时候,文章中的文字好像不是自己的,而是从别人那儿借来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不能被利用,到处受人牵绊。不像诗赋、散文能让作者任意疾书,不受牵制。戏曲有七分好的地方,就能算它十分好;如果戏曲达到十分好,就比得上其他文体的二十分好。

        我不是为戏曲作家说好话,实在是想要主持公道。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就请写作的人选择一个题目,先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再填一首曲词,比比哪种写起来容易,哪种写起来难,哪个写得好哪个写得坏,就可以知道我说的话没有错。然而写得困难容易自己知道,而写得好坏还必须让别人辨别。

        戏曲中音律写得最差的,要数南本《西厢记》。凡是写戏曲的人,应该以它为戒,而不应当做学习的榜样。南本《西厢记》不仅仅音律是这样,文字写作也是如此。请准许我详细地说。说到写曲词,先不谈杂剧,只说全本戏。其中文采好、音律也好的曲词,没有超贡本《西厢记》的。南本《西厢记》一出来,就把最好的文字变成最差的文字、最美妙的音律变成最不美妙的音律。推究写《南西厢》的最初用意,也情有可原。不过是因伪本《西厢记》虽然是戏曲中写得好的作品,人人称赞,但只能配乐演唱,不适合台上表演;只适合弋阳腔、四平腔,不适合用于昆调,因为它是北曲而不是南曲。

        先让我说说其中的原因。北曲中的一折戏只为一个人设,虽然有几个人在台上,唱词却只由一个人唱,从来没有你一句我一句的情况。弋阳、四平等唱腔,字数多、乐曲短,一下子就唱完了,又是由一个人开始唱、几个人接腔,所以名义上是一个人在唱,实际上是几个人唱。所以演潮本《西厢》很容易。昆腔调子悠长,一个字抵得上几个字,每唱一支曲子,又必然是一个人从头唱到尾,没有帮腔的人。把那么长的整部曲子交给一个人唱,即使他有铜喉铁齿,能担当这种重任吗?这就是说北本虽然写得好,但不适合用南方的腔调唱。写南本《西厢》的人,本来是想填补这个缺陷,于是把北本《西厢记》中的文词割裂,增添对白,把北本变成南本,撰写出南本《西厢记》这部作品,也可以说他是善于利用古人,喜欢传播好事的人。然而,我认为,这个人对于《西厢记》原来的作者来说,可以说他既是功劳之首又是罪魁祸首。所谓功劳之首,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个人,那么这出戏就只有被俗气的演员争着演唱,高雅的曲子不被世人知道,可怜作者的一片苦心,作品虽然被传唱实际等于被湮没。所谓罪魁祸首,是因为他把贵重的皮袄剪成了碎片,把一块上等的金子变成了烂铁。</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闲情偶寄,小说《闲情偶寄》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闲情偶寄 音律第三(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