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艺术>>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TXT下载>>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舞台艺术和音乐(4)TXT下载

    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舞台艺术和音乐(4)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舞台艺术和音乐(4)

        巴甫洛娃的绚烂之舞——《天鹅之死》

        芭蕾舞(ballet)原义为“跳舞”,在15世纪时起源于意大利宫廷的“舞会舞蹈”,最初并无一定的形式,而是融合了舞蹈、音乐、歌唱、朗诵与哑剧的表演方式。16世纪时传入法国,由于法王路易十四相当喜爱芭蕾舞而在1661年成立舞蹈学校后更加流行。17世纪传入俄罗斯,安娜女皇(1730—1740年)时期于1738年在冬宫成立“皇家舞蹈学校”(如今名为瓦加诺娃舞蹈学校)而开始发展,后来则有今日名为马林斯基剧院作为重要的表演场所。

        芭蕾舞传入俄罗斯时,正值西欧芭蕾舞进行改革的时候,传统的形式有所改变,首先是芭蕾舞卒成为纯动作化的舞剧,再者是在男性芭蕾舞者中加入了女性芭蕾舞者,最后是服装上的改变,舞者露出了肩膀与脚踝,摆脱了过去沉重的舞衣成为现今短而轻盈的舞衣,舞者不再穿高跟舞鞋,改穿轻便鞋因而能够短暂的足尖踮立,也废除了假面具,这些改革使舞者更方便地表现出飞翔轻盈的动作以及旋转的动作。

        18世纪30—40年代的芭蕾舞在西欧正处于高峰期,同时也是步入衰退的阶段,因为此时的芭蕾舞太过重视女性舞者的足尖踮立的炫技而忽略了男性舞者(仅成为托举女舞者的陪衬者)以及芭蕾舞的剧情,取而代之的是歌剧,芭蕾舞成为歌剧中的插舞片段,俄罗斯的芭蕾舞则是相反的情形。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芭蕾舞处于兴盛的时期,发展出本土化的俄罗斯芭蕾舞,融入了大量俄罗斯民间传统的舞蹈艺术。经由马林斯基剧院经理佩提巴改革后,俄罗斯芭蕾舞剧的形式在基本上已经确定下来,其模式为:三至四幕的叙事剧;插舞(用于欢庆的典礼场面);大型双人舞(合舞→男主角独舞→女男主角独舞→合舞);个性舞(性格舞);哑剧等。

        1907年,俄国舞蹈艺术家福金根据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乐曲《天鹅》编导了芭蕾史上一颗晶莹剔透的艺术明珠——《天鹅之死》。乐曲并不是专门写天鹅之死的,但福金在这含有抑郁悲伤的音乐中听出了天鹅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心脏颤动的声音,触摸到了天鹅生命的脉搏。福金因此对乐曲重新作了改编,通过舞蹈者饱含情感的双臂舞动、节奏鲜明的手臂颤动、脚尖立地的碎步飘游,以及低垂的头部、面部和整个身躯表现出的一种痛苦挣扎状态,生动地表现出一只垂死的天鹅奋力求生的强烈愿望。《天鹅之死》由俄国著名芭蕾舞女演员巴甫洛娃带向了世界,她的名字也和天鹅永远联在了一起。巴甫洛娃以她绝美超群的表演,用脚尖、手臂和眼睛揭示了“天鹅”内在的灵魂和精神世界,以此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淡蓝色的月光下一只雪白的天鹅静静地飘游在湖面上。她忧伤地低着头,轻轻挥动着翅膀,犹如在唱一首告别的歌曲。 突然她展开双翅飞向天空,但已经体衰力竭,再也不能自由飞翔了。然而长空在召唤,生命在呼喊,她那鼓足全部力量、不屈不挠地立起脚尖的舞姿,好象要离开湖面。但在与死神搏斗中她已筋疲力尽,身体无力地倾向前方,然而她又慢慢地直起身体,开始原地旋转,似乎又产生了一线希望,表现出了天鹅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但生命是有限的,天鹅终于没能摆脱死神的阴影,她跪下来渐渐地合上了双翅与世永别了……这就是《天鹅之死》。在这个舞蹈中没有什么惊人的技巧,但短短的两分钟内, 巴甫洛娃以其细腻的表演与超凡的舞蹈天才,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死中求生的天鹅形象,使《天鹅之死》成为芭蕾史上流传最广的节目,而现代芭蕾舞女演员莫不以出演《天鹅之死》为荣。

        据舞蹈设计者福金的回忆,这个舞蹈的编排总共不垢分钟。过程是这样的,一天,刚成为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演员的巴甫洛娃来找福金,请他为她创作一个单人舞,她要在皇家歌剧院合唱团的艺术家所举办的音乐会上表演。那时福金正迷上了曼驼林,他在朋友的钢琴伴奏下演奏圣桑的《天鹅》。听到巴甫洛娃的请求,他不假思索地问道:“你看圣桑的《天鹅》怎么样?”她立刻意识到天鹅是她最合适的角色。“当我瞧着这瘦伶伶的巴甫洛娃,心想她好象天生就是扮演天鹅的。”于是马上动手编排,舞蹈动作很快就定型了。“那几乎是一个即兴之作。先是我在前面跳,她在后面学,然后是她跳,我在旁边摆弄她的手臂,纠正姿势的每一个细节。” “象这样一个小品竟能风靡整个世界,可称得上一次芭蕾‘革命’,它体现了旧式舞向新式舞的过渡,在这里我运用了传统的服装和古典舞技巧,因为高难度的技巧是必要的。但人终有一死,因而舞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表现技巧,而应该创造出一种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奋力抗争的形象。《天鹅之死》,仅用四肢是无法表现其深刻做含意的,它需要整个身心,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而且能够激励情感和丰富想象。”

        巴甫洛娃是20世纪初芭蕾舞坛的一颗巨星,她为芭蕾作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安娜.巴甫洛娃 1881年1月31日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士兵,母亲给别人洗衣服,生活十分贫苦。巴甫洛娃10岁时考进圣彼得堡舞蹈学校,经过九年的艰苦训练进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并迅速升为该团首席女演员。这时的俄国芭蕾一方面继承了19世纪彼季帕、伊万诺夫所奠定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以福金创作活动侮志,进入了在佳吉列夫“俄罗斯演出季”达到光辉巅峰的新的变革时期。而巴甫洛娃既牢牢扎根于古典芭蕾的沃土,又猾支持和参与了新芭蕾改革运动。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巴甫洛娃表演过众多剧目:《天鹅悍、《睡美人》、《胡桃夹子》、《雷蒙达》、《舞姬》、《吉赛尔》、《仙女》、《埃及之夜》等。她的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的艺术作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一位评论家曾这样分析她的成功秘决:“她无时不在训练,无时不在彩排。她从不因获得荣誉而停步不前。”1909年巴甫洛娃首次在巴黎的“俄罗斯演出季”中亮相便轰动了巴黎,轰动了世界。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到过中国、埃及、南非、乌拉圭、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44个国家,行程50万英里,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她一年要穿坏2000双足尖鞋。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巴甫洛娃为在全球传播、普及芭蕾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嘶仅推动了芭蕾在许多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使一些国家濒于死亡的芭蕾焕发出生机,同时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如英国著名舞蹈编导阿什顿就是14岁时在厄瓜多尔看到巴甫洛娃的演出,从此便立志要献身于这门崇高的艺术并成为闻名于世的芭蕾大师的。

        由狄亚基雷夫所创办的俄罗斯芭蕾舞团,1909年5月19日在巴黎举行首场公演。著名舞蹈家尼金斯基与巴甫洛娃演出了福金编导的《阿尔米达帐篷》、《伊格尔王》等舞剧。莅临的贵宾包括:音乐家圣桑、雕刻家罗丹、法国阁员及夫人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剧院领导人。尼金斯基与巴甫洛娃精湛的舞技和表演引起了整个巴黎艺术界的极大轰动,倾倒无数观众。

        巴甫洛娃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芭蕾舞艺术,最后因辛劳过度于1931年1月在荷兰海牙准备演出时溘然逝去。巴甫洛娃病逝后二天,噩耗传到伦敦正在演出芭蕾的剧场,乐队指挥当即宣布以演奏《天鹅之死》纪念这位不朽的舞蹈家。音乐开始,大幕拉开,一束追光在乐声中频频移动,台上空无一人,但仿佛那里有巴甫洛娃塑造的天鹅在翩翩舞动,观众的心在静穆中寻觅着这位芭蕾精灵……这场面成了芭蕾史上绝无仅有的感人事迹很多年后福金写道:“这个作品后来成了新俄舞蹈的象征,它实际证明了舞蹈不单纯是悦目的玩意,而应该是通过视觉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艺术。”</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小说《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舞台艺术和音乐(4)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