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中国国宝在海外TXT下载>>中国国宝在海外>> 世界上最“贵”的瓷器TXT下载

    中国国宝在海外: 世界上最“贵”的瓷器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世界上最“贵”的瓷器

        ——元青花鬼谷下山罐

        名  称:元青花鬼谷下山罐

        制造年代:1351年左右

        类  别:青花瓷。青花,即元代的青花瓷器的简称,早已被中国陶瓷界认定为

        与唐仁一样的专有名词、专有品牌。元青花的釉料,主要为进口的

        “苏麻离青”料,且大件精品主要供出口,供中亚、欧洲宫廷贵族赏玩、

        珍藏,故元青花留给后人的谜语最多。

        最后露面: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

        价  值:2770多万美元(2005年)

        流失时间: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一位驻北京的荷兰人购得。

        持 有 者:可能是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通过古董商埃斯凯纳齐在2005年7月

        伦敦佳士得拍卖会拍得。埃斯凯纳齐是国际知名的几大古董商之一,

        在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同时,也代表一些大买家购买顶级艺术品。委托

        他的既有西方金融大鳄,更有石油巨头。

        流失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

        曲折经历:

        元青花鬼谷下山瓷罐最初是20世纪初荷兰人范·赫默特男爵在中国偶然购得。事情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在1913-1923年期间,赫默特男爵在荷兰海军服役,被派驻北京担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负责德国及奥匈帝国等使节团及领地的安全。

        赫默特爱好艺术,收藏广泛,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可从他当年北京旧宅的相片上窥见一斑。他收藏了很多中国瓷器,最为精美的就是这只青花罐。有趣的是,他购买这个鬼谷下山罐时,还以为那是明代的青花罐,因为当时一般认为元代尚无能力制作出如此工艺精湛的瓷器。

        蒙古统治时期,青花瓷件数少,易被人遗忘。西方收藏家一直到1968年克里夫兰美术馆举办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展览后,才开始青睐元代瓷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元代青花渐渐受到重视,但没有发现多少堪称传世之作的元代青花。

        赫默特的后代和他一样并不知道瓷罐如此之贵重,因而多年来并没有对它有什么特别关照。60年代时瓷罐曾被赫默特的第一代后人拿去估价,但专家也误以为是明代青花瓷,当时认为值2000美元。主人居然将价值连城的珍宝当草,把它当作盛放dvd光盘的坛子使用。2005年,佳士得专家再次拜访才发现“这件瓷器太棒了”,赶紧让主人把原本放于罐内的dvd光盘另觅他处存放。

        事实上,直至佳士得出版了拍品目录,收藏者才得知瓷罐的存在,瓷罐也开始在国际收藏圈内引起极大关注。历来古董商非常看中物品来源。由于此罐来源明确,自1913年至今一直在一个家族收藏,并且以前未被世人所识,是行家眼中的“新鲜货”,所以一旦披露,市场兴趣很高,深受藏家重视。中国人的也被激发,因为其他七个同类古董无一留在中国。

        2005年三月开始,佳士得把瓷罐相继在纽约、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湾、荷兰、法国等地巡回展览,使得人们对藏品的感性认识不断增加,估价自然也水涨船高。拍卖前,专家对瓷罐的估价为100万英镑,也有人说拍出500多万英镑没有问题。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中国部专家连怀恩的估计是600万-800万英镑之间。

        拍卖当天参与标罐的前后至少有7、8人,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收藏家,包括来自台湾的王定乾、香港收藏界的张宗宪和从事明清瓷器鉴定三十年的香港艺术品商会秘书长翟建民。有中国血统的收藏家乔治·李也在现场,此外还有收藏家通过电话竞拍。中国竞拍者的加入更令竞拍险象环生,也使得价格一升再升。会后,国际上的专业人士分析有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试图让瓷罐回归故土。

        竞价达到1000万英镑时,仍有6、7个出价人。台湾的王定乾估价在800万英镑左右,把最高支撑点定在1000万,没想到会超出预料。

        最终拍得者埃斯凯纳齐是目前世界上经营中国早期艺术品的主要古董商。此次,他替一位海外私人收藏者竞拍。他在标价达到1350万英镑时才加入,和一位电话竞拍者经过持久角逐后终于将宝物收入囊中。拍完后,埃斯凯纳齐说,他被现场的紧张气氛耗尽气力,并承认:“我已经到了我的极限,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英国当地报纸以“疯狂出价”评价拍卖结果。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及工艺品主管得斯蒙德·希利说,“买家认为这瓷罐可能有些价值,但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价格简直令人惊愕。”他表示:“我们对拍卖成绩感到十分满意,此罐经过多个世纪的收藏后仍然完好无缺,在市场上实在珍罕无比。”拍卖成交后,埃斯凯纳齐不愿透露买家信息。他能说的就是买家“不是亚洲人,也不是英国人”。拍卖行对此也无法过问,连怀恩猜测最终买家可能是美国藏家。目前还没有听说买家会有任何关于此罐的展览计划,但连怀恩希望能借给博物馆展出,让更多的人有幸亲眼目睹这件人间稀罕之物。

        国宝内涵

        元朝初年,其阶级关系、民族政策有倾向性,但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故在开国之初,忽必烈就通过幕僚集团中的郝经争取汉人地主、士大夫的支持,郝经云: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前来投靠者络绎不绝。

        这时期所绘的人物故事都是蒙古为了争取汉族士大夫而做出努力的见证。该类故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反映民族关系,如王昭君出塞、蒙恬将军等;一类为求贤,如尉迟恭单骑救主、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等。鬼谷下山即为后者的典型代表。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个瓷罐恰恰是被行家誉为“绝顶稀有”的一鸡物。题为“鬼谷下山”的瓷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是目前世间仅存的八件同类古董之一。

        瓷罐不仅稀有,而且蕴涵着极高的艺术造诣。据专家考证,此罐由画艺极其精湛的画师用上等青料绘制,构图则取材自同时期的木刻版画。

        罐上画的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燕、齐两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子被敌方所擒,其师傅鬼谷子接到齐国使节通知后前往营救,与使节一起下山的情景。罐上描绘鬼谷子乘坐一辆由一虎一豹拉的两轮车,跟随两个步卒,齐国使节苏代骑马垫后,两人之间有一少年,英气勃发,纵马而行。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的人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罐上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细腻,出自画家而非工匠之手,使得这瓷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另外,虽然时代、器型相似的青花瓷罐目前也有一些存世,但其所绘故事各不相同,绘有“鬼谷下山”的世间仅此一尊。

        鬼谷下山的故事来自于元代平话。平话中的人物形象,就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说,主要在元代壁画、版画和瓷器上。佳士德亚洲部顾问认为此故事来自于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所刻版画《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其为世界孤本,1321年出品,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民国和解放初期个人和出版机构对此书多有影印,各种版本质量参差不齐)。

        鬼谷子历史上说法不一,其形象不甚明朗,此件瓷器描绘的鬼谷子和版画上的也有明显地区别,笔法简练,质朴严谨,栩栩如生。此形象和《鬼谷子》体现纵横家的神采一致,其身穿袍服,镇静自若,正是所谓“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鬼谷子所乘坐的车为元代流行的大车,车轮较大。

        这件瓷器取材于《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但是,制作者又进行了艺术加工。就是作为《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本身,亦有许多不符合史实的地方,作者进行了大胆创作。这种现象早已经被学者重视:元代剧作者根据现实需要,对事实加以修改,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元代生活气息。

        选择鬼谷下山作为题材是有独特意蕴的。鬼谷子的纵横思想学说符合春秋战国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即由分裂走向统一。鬼谷子认为在国家分裂时期,臣下要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鬼谷子·忤合篇》),还在《鬼谷子·序言》中举例说明“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鬼谷子的这种思想是符合蒙古统治需要的,把其绘在瓷器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和此罐一样绘以人物故事的同类青花古董传世者目前所知极少。罐颈上画的波浪纹可以在其他几件上看到。由波浪纹、牡丹纹与吉祥纹这三道纹带推测,罐的制作时期极可能在1351年左右。

        通常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为中国本土定造、烧制,其他品种才外销中东等地区。本土订造的数量很少,且鬼谷下山瓷罐烧造的青花花色漂亮,画工精湛,在世界上数一数叮

        值得一提的是佳士得收到瓷罐两三个月后,连怀恩在图书馆研究调查时,非常凑巧地找到了1321-1323年间印制的版画,而罐上的装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版画影响,目前还没有任何其他瓷器上绘有同样的场景。这样,这尊瓷罐具备了藏家看中的“所有品质”,也正因为此,伦敦的拍卖显得尤其珍贵。

        国宝价值

        瓷罐制作于元代后期,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像“鬼谷下山”这样绘有故事情节的就更少。这是因为元朝时,景德镇生产的这种瓷器本身数量就不多,而且大多用于出口。很难说这只青花罐是全世界最值钱的瓷器,但无疑它是最有价值的瓷器之一。

        中国青花瓷早在唐朝就已经开始烧造了,但真正成熟的青花瓷还是在元代的景德镇烧的。它的原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进口的主要是加入了一种钴料,烧制成后呈浓艳的蓝宝石色;而国产青料为淡灰青色,常用于小器物上。

        元青花多用于外销,主要售往西亚地区。所以外销品的风格也与当时极少量的内销品的风格迥异。内销品大都秉承华夏族一贯的含蓄雅致的风格,外销品更雄浑奔放。

        元青花很难仿制,明清时期的仿品也极少,现代虽然挺多,但主要模仿的只是纹样,色泽也因原来那种钴料——苏麻离青于明宣德后消失而难以重现。不要说模仿元青花,就是明清时期的青花色泽,现在也很难重现。

        回归难题

        2005年佳士得伦敦拍卖会之前,有一些中国内地和台湾的藏家跃跃欲试,希望夺回国宝。内地藏家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有几位原打算集体购买,终因操作困难无奈放弃,而台湾几位藏家则是以协商的方式,把“夺宝权”“礼让”给了开设有“陈氏博物馆”的陈得福,由寒舍公司总经理王定乾代表陈先生出面竞标。王定乾颇有感慨地对媒体说:“有幸恭逢其盛,参与竞标。虽失之交臂,憾失国宝,但虽败犹荣……其中所代表的意义,不仅是中国文物创下世界(瓷器)最高价格,而更象征着中华文化的艺术价值与内涵,受到国际人士的尊崇与肯定。”

        连怀恩强调,在拍卖中,竞拍者未卜先知的能力十分重要。最热门的东西常常会出人意料,通常竞买者会准备额外金钱作后盾。他认为,此次中国藏家没有竞得瓷罐并不意味着中国买家没有能力,而是拍卖前计算有误,因而真正面临意外高价时一时缺乏心理准备。事实上,中国藏家实力很强,如果计算好,完全有能力购买。中国人参加元青花罐竞拍虽多少有些让中国藏品回归故土的因素,但连怀恩认为,他们并不是要扳回所谓中国人的“面子”,而是因为此罐品质的确非常好。当然,让此罐回到亚洲,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对学术研究的确有很大帮助。

        同类国宝

        品类纷繁的元代瓷器中,青花瓷器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青花瓷器中,以人物故事为装饰题材的最大特点。这些所绘的人物故事在明清以后不再多见,明清时期所绘人物大多为市井俗子、婴戏、吉祥人物、田园逸士、英杰明儒、神怪六类。也就是说,元代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具有特定历史内涵。青花瓷器的数量极少,绘画技法高超,特别是画面小中见大,且多表现元代杂剧的故事场景,开创了全新的视觉领域。

        目前所见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垢十件,而且相当一部分流失海外,国内所见者区区可数,主要有以下这些。现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出土于江宁县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画面在梅瓶的腹部,占据主要位置。上下饰西蕃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主题鲜明突出。画面中,主要人物萧何头戴展脚幞头,着袍束带,五络须髯。左手控缰,右手挥鞭,策马飞奔。画面的另一侧,韩信头裹软巾,身着长袍,手牵战马在线饮水。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错落有致。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青花瓷罐,内容为《尉迟恭单骑救主》,画面一侧单雄信双手持矛,纵马前冲。另一侧有身着团花锦袍,骑在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钢鞭的尉迟恭。两人并辔而行。李世民头微侧转,尉迟恭左手指点,两人似在交谈。尉迟恭身后,一卒双手擎旗。大旗上直书“唐太宗”三字。

        “蒙恬将军”玉壶春梅瓶出土于湖南常德市,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画面中蒙恬顶盔贯甲,面相威严,端坐在椅上。其后一武士披甲悬剑,双手握一杆大旗,旗上直行书“蒙恬将军”四大字。蒙恬的前方一名高鼻深目,手持弯弓的武士前来禀告。武士的身后一头戴毡笠,短衣束带的士卒右手按一抓来的官吏,此人戴高冠,着花袍,作汉人装束,跪伏于地。整个画面绘蒙恬将军审讯战俘的场景。蒙恬满面钢髯,端然稳坐的姿态,以及背后高高树起的大旗,展示了巍然肃杀之气。

        罕武汉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的一件瓷瓶,瓶腹绘出四个莲瓣纹菱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有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梅鹤四个画面。画中人物或坐或立,或拱手,或拽杖,或在柳阴下品幽兰飘香,或在梅树下观白鹤起舞。四个不同的画面表现了共同的高雅闲逸的主题。

        流失在海外的,以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青花盖罐最为出色。这件盖罐罐腹绘九个人物,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九个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马上驮着弓、行囊。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画面中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竹、芭蕉杂衬其间。疏密有致,布局匀当。

        1994年香港苏富比拍品中有一及三顾茅庐”青花盖罐也很精致。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玄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身拜谒。关云长和张翼德在一边窃窃私语。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刻划得淋漓尽致。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同一题材的青花带盖梅瓶,画面有所变化。诸葛孔明箕坐在茅庐之内,正在悠闲地观书,茅庐旁植松柏、篱笆,一名头梳双髻的童子打扫庭院。另一边是刘、关、张三兄弟。刘备居前,躬身施礼。

        其他还有流于英国,现藏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西厢记”青花梅瓶;1996年苏富比拍品“西厢记”青花盖罐;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吕洞宾”青花玉壶春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陶渊明访友”青花玉壶春瓶;1985年日本大阪《元代瓷器展》图册所录的“周亚夫军细柳”青花盖罐、“百花亭”青花盖罐等。上述各件无论哪件都称得上是精品。</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国宝在海外,小说《中国国宝在海外》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国宝在海外 世界上最“贵”的瓷器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