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家庭生活>>走向最后的海洋TXT下载>>走向最后的海洋>> 译后记 五~七TXT下载

    走向最后的海洋: 译后记 五~七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译后记 五~七

        五

        《走向“最后的海洋”》除了场景多、头绪多、人物多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如实地描绘了13世纪时中亚、东欧和阿拉伯诸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礼仪。单就宗教而言,既有蒙古人崇信的萨满教,又有欧洲人信仰的基督教,还有中亚和阿拉伯人信奉的伊斯兰教。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教义,一套教职人员,一套礼仪形式,真叫人眼花缭乱,头昏目眩。因此,翻译这部书,译者遇到的困难胰翻译一般的文学作品要多一些。更令人麻烦的是,如何处理译名问题、如何传达原作的风格等问题。

        关于译名问题。

        关于人名。蒙古人的名字,凡见诸史册的,基本上采用史册中沿用的名字;史册中不见的,则按通常的译法和汉文史籍翻译蒙古人名字的习惯方法译出,如蒙古一个万户长的名字应译为“火儿迷失”,而不译为“库尔米什”。俄国人和其他国籍的名字,基本上按通常的译法译出,不再沿用汉文史籍那种不准确的译法。中国人的名字,则尽量译成符合中国人习惯的样子,如中国营造师的名字译为“李通波”,而不译为“李桐普”,中国女仆的名字译为“伊莲荷”,而不译为“伊拉赫”。

        关于地名,这里分做几种情况。一种是沿用史籍中的说法,如“花拉子模”就译为“花拉子模”,再不用其他译法。一种是同一地名因说话人不同而分别译做两种形式。这些,原文中有时也作了区分。如“俄罗斯”,原文中有时拼做“俄罗斯”,这多半出自俄国人或东欧人之口,有时拼做“斡罗思”,这多半出自蒙古人之口,则译文中通常译作“斡罗思”(借用史籍中的说法)。同理,“基辅”有时译作“基辅”,有时译作“乞瓦”。另一种是有的地名干脆采用现今的说法,如“巴格达”译成“巴格达”,不取“报达”,免得给读者增加麻烦。凡是借用史籍地名的地方,笔者都尽可能地加了译注,指出今名。

        关于风格问题。

        原文在描述不同的人物(特别是模拟不同身份人物的语言)时,在代拟不同的诏令和书信时,在引述不同风味的歌谣时,都用了不同风格的词汇和句式,用了不同风格的文体。如拔都汗在征询手下诸王(包括阿拉伯使者、汉人建筑匠人、汗帐修史人在内)对“荣颖有何见解时,各个人的对答就使用了风格显然不同的词语,诸王是直率,汉人建筑匠人是咬文嚼字,汗帐修史人是高深莫测,拔都汗是激昂和武断。同是诏令,窝阔台致马扎尔国王贝拉的信就颇为庄重,且一字千钧,拔都汗手下人模仿贝拉口气向马扎尔百姓发出的诏令则平平淡淡。同是歌谣,诺垓在挑逗尤勒杜兹哈敦时唱的歌就透着轻佻,而在拔都汗下令处死他时,他唱的另一段歌则透着悲壮。所有这些,笔者在翻译时都尽可能地设法选择相应的词语、句式和文体,将其原有面貌再现出来。

        六

        长篇历史小说《蒙古人的入侵》,就艺术价值来看,是比较高的。其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均见于史籍记载,并与历史记载基本吻合;而虚构小说人物、故事情节又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虚虚实实,敷衍成文,很有兴味。加之作者有一套写作惊险小说的本领,能让故事曲曲折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就思想倾向来看,却有严重不足之处。主要问题在于作者把13世纪30年代蒙古人对俄罗斯的入侵完全比附为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对苏联的入侵,把成吉思汗和拔都汗为掠夺财富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成是旨在征服世界的战争。因此,在描写蒙古人的时候多有丑化之处。这些情况,在《拔都汗》的“译后记”中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七

        最后,谈谈本书作者。

        长篇历史小说《蒙古人的入侵》的作者瓦西里·扬系笔名。其原名是瓦西里·格里哥里耶维奇·扬切维茨基,俄罗斯苏维埃作家,1874年生于基辅一个教师家庭。

        1897年,扬切维茨基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后来,他用了二年时间漫游中部和北部俄罗斯,写成《徒步游记》一书,出版于1901年。1901年之后,他又骑马访问了中亚一带,引起了他此后要写有关亚洲历史小说的念头。

        1905年日俄战争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扬切维茨基担任军事记者。

        十月革命之后到20年代末,扬切维茨基发表过若干篇短小的历史小说和惊险小说。30年代,他发表了一系列中篇历史小说,如:《腓尼基船》(1931年),《山冈上的篝火》(1932年初版,1959年增订再版),《斯巴达克》(1932年),《锤工党》(1933年)。这些小说构思巧妙,描写生动,颇受读者欢迎,曾在苏联风靡一时。

        1939年,扬切维茨基完成长篇历史小说《成吉思汗》,1942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42年,他完成长篇历史小说《拔都汗》,1954年又完成长篇历史小说《走向“最后的海洋”》。有关蒙古人西征的这瓤小说合称为《蒙古人的入侵》。

        1954年,扬切维茨基于莫斯科州逝世。他逝世后,还有两部遗著出版:一部是《哈拉诺尔湖的秘密》(1961年),另一部是《拔都汗的入侵》(他为该书撰写前言,1975年)。

        《走向“最后的海洋”》汉译本初版于1984年,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有机会再次与前两部一起出版,我要感谢北京智美利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中国外文出版社。此外,我还要感谢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们。

        译者

        1984年6月初撰于呼和浩特

        2005年7月修订于呼和浩特</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走向最后的海洋,小说《走向最后的海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走向最后的海洋 译后记 五~七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