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明朝一哥王阳明TXT下载>>明朝一哥王阳明>> 第三章 以日以年,上下求索(7)TXT下载

    明朝一哥王阳明: 第三章 以日以年,上下求索(7)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这句话是孔子他老人家说,意思是:大臣嘛,用道义侍奉君主,行不通就辞职。

        放在明朝,这句话是很犯忌的。因为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诸侯割据,礼崩乐?,周天子根本没人鸟,八佾舞于庭成了家常便饭,僭礼之事随处可见。那么ok,诸侯都不遵循人臣之礼了,底下的贵族还有对其死谏到底的必要吗?

        到了战国,形势更是每况愈下,孟子同学愤怒了,骂骂咧咧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路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由此可见,儒家的原教旨是反对愚忠的,归纳起来就是: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因此,朱元璋反感孟子,派人删节《孟子》一书就显得天经地义了——“民贵君轻”也就过过嘴瘾罢了,剩余价值理论也?用来批判一下万恶的资本主义罢了,你还很傻很天真把它当真了?

        然而,王阳明首场就出这样的题是颇具深意的。

        对比宋儒里的理学代表朱熹和心学代表陆九渊不难发现,理学的要求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外在事物归纳总结得多了,经验值攒够,你就升级了。

        那么,这种从外向内的修身路数到底有什么问题?

        很简单,因为格到什么程度才能升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于是就出现了心与理无合一的问题。这就跟天天提“保持党员先进性”一样,你就是说破了嘴,也有人当耳旁风,心、理终判为二。

        于是,朱熹自认为?扎实的学问在陆九渊看来都是虚的。九渊同学早就说了,小朱啊,你那套理论都是“歧出和假借”,支离而空洞,是“道问学”,于身心性命无关,最多也就成个专家学者,对学术文化有所贡献,而于道德践履、成圣成贤没什么鸟关系。

        陆九渊认为成圣之学是内在的感悟,是人格的完成和践履,由内而外,达到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而与知识多寡、学问深浅并无直接联系,这也是后来王阳明“人人皆可成圣”的由来。

        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朱陆之争从“鹅湖之会”始,终二人一生。几百?后,理学因官方的吹捧而成为显学,但问题终于慢慢显现出来。

        ◆ 三个理学达人

        原儒并不反对追求利益,《中庸》里也有“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的语句。

        只要你品德高尚,名扬四海,位高权重,富甲天下,寿比南山又有何不可?

        问题是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才德与禄位并不完全对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道德楷模孔子。孔子的思想品德肯定能打100分吧?但此人一生却颠沛流离,教书糊口,被后人遗憾地封为“素王”。

        到了明朝,才德与禄位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有才德者不必有禄?,有禄位者未必有才德。人人都做抬轿人,无人想做轿中人。朱熹被大家伙抬来抬去,成了标准的敲门砖。

        于是乎,有人问了:人科举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总不至于选出来的都是唯利是图的人渣败类吧?

        ok,问得好。理学这玩意有人当敲门砖使,也有人坚信不疑,但后者要么成为“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花瓶,要么极端固执、偏激。

        坚守理学的人一般都自律甚严,具有高洁的人格和凛然的正气,这些都是他们超越常人之处。但这帮人严于律己,更严于律人,薛瑄就是其中的代表。

        小薛是理学专家,由于当御史当得?错,天天笔耕不辍,揭露社会阴暗面,身兼《南方周末》、《杂文选刊》等知名报纸杂志的客座评论员,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于是,以“三杨”为代表的政治局委员想接见一下小薛,鼓励他继续创作,争取成为一面了解民生、反映需求的窗口。按理说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拒绝,搞不好就是条升迁之路啊!但小薛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负责纠劾百官,不应私见大臣,从而拒绝相见。看看,这就是纯正理学家和普通人之间觉悟的差异。</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明朝一哥王阳明,小说《明朝一哥王阳明》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明朝一哥王阳明 第三章 以日以年,上下求索(7)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