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永乐风云TXT下载>>永乐风云>> 第三章 兵困济南(2)TXT下载

    永乐风云: 第三章 兵困济南(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三章 兵困济南(2)

        李景隆点了点头。虽说虱子多了不痒,但全军尽没和残部得脱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若能为下任的平燕主帅保住这十万将士,那将来在朝廷上,自己就还有转圜的余地,届时再凭着自己多年来在朝中宫中攒下的人脉,求他们在皇上面前说说情,那官职什么的虽然保不住,但曹国公的爵位却未必就会被剥夺。耿炳文现在不也还是长兴侯么?想到这里,李景隆形如枯槁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喜色。

        “四日后出城不可行!”就在李增枝暗中窃喜时,李景隆阴冷的声音又响了起来,“焉知朱老四不会诓我?长途奔袭正是燕山铁骑的拿手好戏,区区五十里,何足以护我万全?”

        “那哥哥的意思是……”

        “三日后亥时从南门出城,直奔济南,临走前留下五百老弱焚粮!”

        “三日后?”李增枝愕然道,“不是说好四日么?”

        “不能太信朱老四!”李景隆咬牙冷冷道,“提前一日出城,则可抢得先机。那时北兵离德州尚有百里之遥,即便燕庶人有意追杀,亦鞭长莫及。说到此,李景隆决然道:“我不能拿这十万将士性命冒险。若再全军覆没,到时候就算皇上有意开恩,齐泰也会千刀万剐了我!”

        “可若燕庶人以此为由,责哥哥违约奈何?”

        “拿到粮饷,违约也是不违约。朱老四是个实在人,只要东西到手,他不会怪我的!”李景隆笃定地道。

        “可事出仓促,仅凭马和他们一帮子人,能夺下粮仓么?若其实力不济,粮仓被咱们手下给焚了,或者被城中乱民哄抢一空,那燕庶人必然震怒,咱们对他的恩情也就没了!”事到如今,李增枝反而为燕藩操起心来,“要不把留守的兵再减些?”

        “不能再减,七十万石粮,大大小小十来座粮仓,仅留五百人焚仓已是极致,再少必会被人看出破绽!马和他们能不能守到北兵进城,那就得看他朱老四的造化了!”

        “也罢!”李增枝一咬牙道,“那我们明日便开始准备!三日后启程南下!”

        “准备什么?”李景隆眼中寒光一闪,“若万事俱备,那粮草岂有不焚的道理?留着让高巍他们参我暗结燕藩么?”

        李增枝脸一红,讪笑道:“是弟弟糊涂了。那我们……”

        “一切如常!”李景隆冷笑道,“也不用整肃什么军纪了,该抢民宅的便由着他们抢,要奸婆娘的便放开了让他们奸!把个德州府搅得越乱越好。三日后正午我召集军议,以军心大乱,北兵逼近为由,传令当晚出城避敌。仓促之下,百事杂乱,来不及精细布置焚粮之事亦是情有可原,将来朝廷追查下来,我最多也不过是个”临机失度”,万不至扯到‘留粮资敌’上头。”

        “哥哥高见!”李增枝彻底放下心来。只要李景隆这个平燕主帅不遭重罪,那他李增枝再坏也坏不到哪去。待熬到燕王靖难成功,他就可以咸鱼翻身,凭着这穿针引线的功劳重登高位!

        三日后,李景隆传令退兵济南。钧令一下,德州城内顿时一片混乱。当晚,德州南门大开,十万将士乱哄哄地跟着李景隆涌出城外,朝济南方向仓皇逃去。至此,南军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德州大营彻底崩溃。

        就在南军退出德州后不到半个时辰,潜伏于城内的燕军细作在马和的带领下一哄而起,趁乱打开了德州的北门。紧接着,城外的五百燕军死士杀入城内,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已成惊弓之鸟的南军焚粮老卒一荡而尽。与此同时,燕府内官亦失哈驱马北上,向五十里外的景州城飞驰而去。

        当亦失哈赶到设在景州州衙的燕王临时行辕时已是第二日的凌晨。当得知李景隆已提前出城,朱棣从卧榻上一跃而起。紧接着,金忠与朱高煦也已得到消息,急匆匆赶来。一进门,高煦便激动的大喊:“父王神机妙算,李九江果然提前逃了!”

        朱棣轻声一哼道:“李九江此人外表宽和,内心狭隘,实是阴鸷小人。他以为凭着几个雕虫小技便能骗过本王,却不知本王早已看穿他的五脏六腑!此番他想金蝉脱壳,却不料已落入罗网之中!”

        金忠也笑道:“本以为李九江是纸上谈兵之流,不料连‘兵不厌诈’四字都不懂,如此看来,竟连赵括都不如。南军这次定是奔济南,中途必须经过禹城。而经王爷事先布置,丘福与谭渊已率三万燕山铁骑潜至临邑,距禹城不过五六十里。还请王爷速下令旨,命二将即刻出兵。”

        “不错!”朱棣点了点头,马上又对高煦道,“尔率一千轻骑,即刻去临邑与丘福、谭渊会和,然后立刻率军赶到禹城截击南军!”

        “是!”金忠的原话,是让丘福和谭渊率军出征,而到朱棣口中这么一转,便把高煦推到了这支偏师的统帅位置上,这无疑是朱棣对这位二儿子独当一面能力的认可。高煦听着心中一喜,忙抱拳一诺,随即出门而去。

        望着高煦离去的背影,金忠长出口气道:“只要二殿下途中不出差池,李九江这十万残卒是插翅难飞了!”

        “出不了岔子!”朱棣自信满满地笑道,“鲁北各州县已无朝廷大军,高煦率一千轻骑驰骋平川,些许守城之卒绝不敢阻拦!”说到这里,朱棣略为一顿,随即又道:“咱们也不能闲着。我燕军主力尚屯在武邑,景州这里只有一万先锋。万余人马,占领德州是够了,要尾追李九江尚嫌不足。咱们此刻便兵分两路,世忠你率这万余人赶往德州;我即刻去武邑,率大军启程南下,追击李景隆!”

        “好!”金忠答应一声,随即笑道,“这次王爷与二殿下前后夹击,咱们这位当世赵括总算是穷途末路,只有束手就擒了!”

        “不!”朱棣本已走到门口,听得金忠这话,忽然回头道:,本王只要这十万南军,不要李景隆!到时候没准儿会放他一马哩!”

        “放他一马?”金忠闻言不由一怔,“这是为何?”

        “尔不总说九江是当世赵括么?赵括也有赵括的用处!”朱棣高深莫测地呵呵一笑,随即大步流星的出门去了。

        三

        时近夏至,山东境内暴雨连连。这一日天空又下起了连绵大雨。禹城通往济南的官道上,一队燕军士卒正用马车拉着一百来门火炮,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行军。

        走在队伍最前头的正是燕王府纪善、燕军军师金忠。此时的他头戴斗笠,身上披着一件蓑衣,正满脸忧郁望着泥泞官道,久久不语。

        就在十天前,从德州逃出的十万南军在禹城遭遇了燕山铁骑的截击。是战,燕军携白沟河大胜之势奋力猛攻,已经士气丧尽的南军根本无法阻挡。就在战斗的中途,燕王朱棣率朵颜三卫鞑骑从后方追至,对南军形成夹击之势。仅支撑了不到两个时辰,南军便土崩瓦解,十万将士或死或降,侥幸得脱的不到三万。南军主帅、平燕总兵官李景隆夺路狂奔,仓皇逃回济南城。其余将领自副总兵胡观以下亦皆四散而逃。燕军得胜后乘胜追击,兵临济南城下。

        济南是山东省会、连接南北交通的重镇。如今南军连遭大败,主力损失殆尽,长江以北已无军可挡燕军攻势。济南,只要拿下这个济南,燕军便可以此城为基,席卷山东,进而突入两淮,甚至饮马长江!而此时的济南,残兵败将加在一起也不到一万,且都是惊弓之鸟!当金忠接到燕军攻打济南的军报时,他几乎已经看到了靖难大功告成的曙光!

        可让金忠始料未及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几成空城的济南,却成了拦在燕军面前的最大障碍。燕王率十万大军,携连胜之势,向济南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汹涌攻势。可几日过去,济南城却仍牢牢掌握在南军手中。三日前,坐镇德州的金忠接到燕王军令,命他火速将德州城内的火炮运到济南城下,以为攻城之用。得令后,金忠立刻启程,可刚出德州府,便遇上了这连绵大雨。大雨不仅阻碍金忠他们的行程,更对火炮的使用造成影响。如今济南已近在眼前,可大雨仍没有丝毫停下的意思。这种情况要是继续下去,那不光是火炮,就是所有的火器,都无法派上用场。燕军以野战见长,本就不善攻城,如果连火器也不能用,那打济南无疑更加艰难。而济南迟迟不克,燕军便不能抽身南下两淮,一旦朝廷缓过劲儿来,好不容易取得的战略优势就将化为乌有!想到这里,金忠已是心急如焚。

        “大人,大营已经到了!”向导官一声大喊,金忠抬头一看,燕军营寨已远远出现在眼前。不一会儿,一队骑士冒雨奔来,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燕王的贴身内官、燕王府副承奉黄俨。

        “大人,您总算到了!”黄俨见到金忠,当即一声招呼,也顾不得满地泥水,直接翻身下马,拉住金忠的马缰道,“王爷正要议事,得知您到,让我赶紧出来迎接。您马上过去吧!”

        金忠一愣,随即向后望望道:“那这些火炮……”

        “这些交给奴婢处理,您直接过去就成!”

        金忠想了一想,随即向黄俨吩咐道:“火炮都集中到一起,到时候听王爷分派。火药都是用三层油纸包好的,你从车上卸下来的时候要当心些,千万别破损了。火药要是受潮,这些炮也就成了废铁!”说完,金忠不再耽搁,一挥马鞭,直接向前方奔去。

        朱棣的中军大帐驻在一个稍高的土丘上头。金忠在辕门处一下马,狗儿便举着把油伞迎了上来。金忠边走边将身上斗笠蓑衣解下,问狗儿道:“王爷今日所议何事?”

        “奴婢也不太清楚!”狗儿从金忠手中接过蓑衣,答道,“好像是说有破城的法子了!”

        “哦?”金忠闻言精神一振,也不再说,直走到帐门口,便挑帘而入。

        一入帐门,便见朱棣一身戎装,正襟危坐于帅椅之上。帐内两侧还站着朱高煦、丘福、朱能、张玉、李彬、谭渊、郑亨、房宽、张武等一干燕军大将,而在序班的最后,却是一个从未见过的青年男子。只见这男子年约三十上下,头戴黑色垂带软巾,身穿玉色宽袖窄缘襕衫,腰间缠着一条皂绦带,正是标准的生员打扮。只是从身材看,此人长的甚是魁梧,不仅不像个生员,反倒似个赳赳武夫;而其面相却甚阴鸷,三角眼加鹰钩鼻,让人怎么看也不舒服。

        “世忠来了!”见金忠进账,朱棣露出一丝笑容道,“连日大雨,世忠一路辛苦了!”

        听得朱棣说话,金忠才把眼光从这生员身上收回,跪下行了个叩首礼,道:“谢王爷关心,辛苦点倒也没什么。要紧的是不负王爷使命,一百零二门盏口将军、十八门碗口将军,皆是李景隆在德州留下的,现已悉数拉到济南城下,待老天放晴后便可使用!”

        朱棣含笑摆摆手道:“此事暂且搁下,暴雨连绵,火器一时半会儿也派不上用场!”随即,他又手指那个生员道,“与尔介绍个人,他叫纪纲,是临邑的贡生,八天前在禹城投效本王!”

        听朱棣这么一说,金忠立马想起来:前几天在德州时,曾听回德州传令的内官说起,在追击李景隆的路上,有一人直闯军前,欲毛遂自荐。据说此人不仅武艺高强,还机敏异常,竟连闯过燕军几道堵截,直到距燕王马前仅十余步时才被马和他们拿下。当时金忠听了,还以为这人是聂政、郭解之流的侠客,此时才知竟是一个研习孔孟的贡生!见朱棣如此郑重其事当着众人之面为自己引荐,金忠忙也收起先前因其面相不佳而生出的几分厌恶之心,当即侧身向生员一拱手道:“当日纪兄闯阵自效,忠在德州闻知,便对兄台之武功胆略赞叹不已。今日一见,方知兄台竟是文武双全之俊杰之士,此番便先有礼了!”

        “岂敢!岂敢!”纪纲知道金忠在燕军中的地位,见他抢先行礼,赶紧又还了一大揖道,“昨日王爷与在下遍说燕藩英豪时,数次提到先生智谋过人,实乃当世高人。今日得见,纲足慰平生,往后还请先生多多指教!”

        听纪纲这一番言辞,金忠心中更加惊异——当初自己入燕藩时,有着道衍的大力保荐,可燕王也是几番考察,足过了一个来月,才纳己入府,逐渐引为腹心。眼前这个纪纲投军不到十日,燕王便毫无顾忌地跟他叙论燕藩要员的短长,这份信任来的也未免太快了吧!

        “纪纲亦通习谋略,世忠将来运筹军略之时,可让他从旁襄赞一二!”朱棣含笑对金忠言道,随即又话锋一转,“来日方长,这事以后再慢慢与尔说。今日尔来的正巧,昨日纪纲想了个速破济南的法子,本王听了觉得不错,此番便借着议事的机会说说,世忠可与诸位将军斟酌斟酌!”说完,他将目光瞄向纪纲。

        纪纲会意,转向朱棣一躬了躬身,随即走到大帐左侧挂着的地图跟前。高煦和众将听得有速破济南的方法,个个精神大振,忙都一窝蜂的挤到地图前。金忠微微一愣,便也踱步凑上。

        可能因是第一次在这么多高级将领前宣讲的缘故,纪纲一开始颇有些紧张。不过他很快便强迫自己平静下来,指着地图上的一个方形标识侃侃道:“二郡王、金先生还有诸位将军请看,这里便是济南。济南城共有四座大门,南面的舜田门接历山地脉,地势较高;东之齐川、西之泺源二门,皆处平原之上,地势平坦;北面的汇波门为水门,正连着大明湖……”

        “这些我们早知道了,哪用你这般啰嗦,直接讲怎么破城便是!”挤在最前面的谭渊是个急性子,见纪纲磨磨唧唧,顿时大为不耐,当即出声嚷道。

        纪纲笑道:“谭将军勿急,且听我说。破济南的法子便在这地势上头。”随即他又指着济南上方一条弯弯曲曲的长线道,“这便是大清河。此河虽不比黄、淮,但也是山东境内一条大河。大清河在流经济南境内时,正好向南一个急拐,然后在济南正北方五里处又折而向北。这南北变势之交点便是泺口。此处便是平常时,亦是水流湍急,每年到冬季时,济南府便要征集民夫在此加修堤坝,否则到夏天时一旦溃堤,大水便将奔涌而下,直扑济南……”

        话说到这里,金忠便已明白,一思之下,他的脸瞬间变得雪白,当即出言道:“莫非你是要……掘堤灌城?”

        “不错!”纪纲点点头,兴奋地道,“眼下已是五月,离夏至不过数日时光。且这几日山东大雨不断,大清河水量暴涨,正是掘堤的良机。我军可兵分两路,王爷率大部移至历山脚下扎营,另遣一将数千之兵守住泺口,扒开河堤。只要堤一溃,不出三日,济南便成一片泽国……”

        “不可!”纪纲正说得眉飞色舞,忽然一声大喝响起,将在场众人吓了一跳。众人侧目一瞧,金忠已是满脸怒容,一双眸子死死瞪着纪纲,似乎要冒出火来!

        “先生为何说不可?某觉得这法子不错啊!”纪纲还未说话,旁边的谭渊便楞乎乎地问道。

        “胡说!”金忠狠狠瞪了谭渊一眼,遂又转向纪纲道,“济南乃山东省会,城中庶民不下十万。若是灌城,这十万黎民奈何?”

        纪纲这才明白了金忠反对的原因。暗讥这位燕军军师迂腐的同时,纪纲呵呵一笑道:“先生方自德州来,或许不知,如今城中壮丁,早已被悉数征发上墙,同南军一起抵御我军。我军之所以连攻济南不克,便是这帮庶民拼死抵抗之故。由此可知,济南一城,已死心党附奸佞,抗拒天兵。其既已不为民,吾又奈何以民视之?”

        “一派胡言!”金忠仍是一副怒发冲冠之态,当即驳道,“济南士民十余万,其中守城者能有多少?顶多不过两三万而已!其余老弱妇孺可有登城?且即便是壮丁,尔又怎知其抗拒我军乃是发自内心?焉知其不是受南军裹挟之故?大水灌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纵南军当死,阖城庶民何过?当遭此大劫?”说到这里,金忠越想越气,又补了一句道,“此策阴损太过,有伤天和,尔出此下策,欲置王爷于何地?”

        纪纲的脸一下涨得通红。他投军自效,便是想得到燕王重用,从而赚得一番大功名。这水淹济南是他加入燕藩以来所献的第一个计策。昨天在朱棣面前提出时,这位王爷虽未当即应允,但也明显心有所动。也就是在提出此策后,纪纲明显感觉到朱棣对他的器重又加深了一层。可就是这么一个他自认为天衣无缝的良策,却被金忠斥为阴损狠毒!这一下纪纲如何下得来台?而金忠那句“欲置王爷于何地?”的话,更有说他纪纲“心怀叵测”的意思了!被逼到这个份上,纪纲虽不愿得罪金忠,但也不得不为自己争上一争。

        压抑住心中的恼怒,纪纲淡淡道:“先生这话或有不妥。在下献此策,不过是为我军早破济南,这‘置王爷于何地’之诘,在下岂能当得起?”

        金忠一愣,随即意识到自己方才说得有些过了。毕竟就事论事的说,纪纲之策其实不失为破城之良法。只是为破一座济南城而要十万黎民受灭顶之灾,这是一向以仁义为信条的金忠所不能容忍的,故方才乍听之下,一时怒上心头。想到这里,金忠略带歉意地一笑道:“吾方才确是心急了些,言语间有失分寸,纪兄莫要怪罪!”说到这里,他又话锋一转道,“不过兵法有云: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奉天靖难,本是为扶正社稷,护佑万民的正义之举。而水淹济南,使满城士民遭此大难。且不说是否有失靖难之本意,但就消息传开,天下人必也将王爷归入西晋八王之流,言王爷之起义实为一己之私利也!故灌城之举,实为不妥!”

        纪纲一阵沉默。本来,金忠以燕军军师的身份,向纪纲这个新进未久之人表达歉意,这份脸面无论如何也是给足了。但纪纲以水淹济南之策获朱棣之另眼相看,若就这么三下五除二的当众被否,他也确实心有不甘。经过金忠这番言论,且不说朱棣将来会怎么看自己,就是眼前的这帮子燕军大将,也必要把自己看轻几分。若果真如此,纪纲在燕藩的前程就堪忧了。而且纪纲仔细想来,金忠后面的话中,还有责自己眼光狭隘,不能纵览全局的意思在里头,这种印象要是在朱棣心中扎下根,那他就再也别想翻过身来。想到这里,纪纲决定不惜冒着与金忠翻脸的危险,也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斟酌好言辞,纪纲微微一笑道:“纲乃后生晚辈,岂敢与金先生置气?然此番相争,所为绝非意气,而正是为了王爷的靖难大业!故纲虽有冒犯,但也不得不言。”说到这里,纪纲深吸口气,侃侃道,“兵法亦云: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自白沟河一役来,我军势如破竹,李景隆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长江以北再无重兵,此正是千载难逢之机。若能速下济南,那不仅山东、河北之地尽落吾手,便是直下两淮,兵临长江,亦可以期!故水淹济南,非为得其一城,而是为靖难大业之全局着想。如今南军据济南之城,负隅顽抗,将我军掣肘于此。拖延下去,必使朝廷获残喘之机,得以重调各路兵马北上增援。到那时,则良机尽丧。若果真如此,岂不也是败坏大局?何况济南之民抗拒我军,这是凿凿事实!即便其心未必情愿,但其行亦不可恕!且城中妇孺老弱皆守城青壮之家眷,其既不能劝家人开城以迎天兵,又有何面目对受洪水之患心怀怨恨?抗我靖难天兵,便是附逆!其家人遭洪水之灾,那也是合当受此连坐之罚!谋逆者,家人当受连座,这不仅是律法,更是千年不变之天道!故先生的‘有伤天和’之虑,其实是杞人忧天了!”

        “不错!南下最为要紧,一个济南算得了什么?”

        “济南人冥顽不灵,活该遭罪!”

        “民就是兵、兵就是民,城里头现在没一个好东西,全淹死了才好!”

        ……

        纪纲话音一落,帐中诸将皆纷纷附和。他们都是武人,每天都在刀尖上讨生活,自不像金忠有诸多顾虑,更没那份菩萨心肠。前几日燕军轮番攻城,但次次都铩羽而归,打惯了胜仗的燕军将领们早已是火冒三丈。而速下济南的重要性也是一望可知的。有了这些考量,于是乎除了朱能和郑亨两位有“儒将”之称的将军尚有所顾虑外,其余自朱高煦以下,连一向稳重的张玉在内,都积极表态支持。

        金忠内心一片冰寒。之前,他还觉得纪纲献灌城之计虽大为不妥,但也是为战事着想,与本性无关;可听完他的这番狡辩后,金忠却发现:此人性格太过阴鸷。为了迎合燕王和诸将速克济南的想法,他竟举手间将十万庶民的鲜活生命一笔勾去而毫不在意!而最让金忠感到心惊的,是纪纲这番话虽分明是诡辩,但若要反驳却也十分艰难。将军们已被煽动得兴起,连燕王也心有所动。在饮马长江、直捣黄龙的诱惑面前,仅凭道义相斥责,则无论如何也太显迂阔了!

        直接说服纪纲已无可能!略一思忖,金忠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朱棣身上。朱棣一直端坐在帅椅上,二人的争执被他尽收耳底,但他至始至终却一言未发。由此看来,朱棣心中也还在犹豫。想到这里,金忠撂下纪纲,直接踱到大帐中央,对着朱棣一揖,沉声道:“王爷明鉴。若果纳纪纲之言。虽济南数日可破,然王爷之一世英名必将付诸流水!世人岂顾济南人是否抗拒天命?世人唯知阖城庶民遭洪水之殃!昔秦皇灭魏,掘黄河水淹大梁,溺死居民无数,后人读史至此,莫不拍案痛骂,以此为秦之一大暴举!我军乃靖难义师,岂能步暴秦后尘?果行此举,纵靖难功成,王爷亦难掩天下悠悠之口,史书之上,更难逃口诛笔伐!何况,即便破得济南,我军果能一举攻破金陵么?且不说朝廷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是这长江天堑,亦非轻易可越!若不能渡过长江,拿下金陵,则以我军实力,纵能南下两淮,亦迟早会撤兵北返。果真如此,则济南早破晚破,于战局并无重大影响。然若王爷此番水淹济南,天下民心必然丧尽,届时战火复燃,百姓必弃我燕藩而附朝廷,如此则大势去矣!”说完这一长篇大论,金忠深吸口气,恳切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水淹济南利弊几何,王爷需当善加斟酌!”

        金忠这番话情真意切,朱棣闻之亦不禁动容。他之所以未立纳纪纲之计,而是选择在今日召集军议,便是对这玉石俱焚之举心存顾虑,故想听听一众臣属的意见。此时金忠将弊端挑明,朱棣顿时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兴师靖难,无论自己是否真的占据大义,这生灵涂炭肯定是免不了的。朱棣不是宋襄公,他不会任由所谓的“仁义”羁縻自己的脚步;但为破一座济南城而蓄意溺死十万平民,这种做法无论如何也太过了些。朱棣毕竟是大明的亲王,不是视万物如刍狗的流寇!他也不愿自己背负个“屠夫”的骂名!只是饮马长江、陈兵阙下的前景实在太诱人,想到与朝廷的较量很有可能就此结束,自己很有可能一举攻破京师,饶是朱棣沉稳过人,一时也难免心荡神移。名与利,当这两者俱都裸呈现在眼前,却又不能兼得时,朱棣也不知到底该作何选择。

        不过将金忠的话再仔细回味一遍以后,朱棣发现了自己之前在权衡利弊时的一个疏漏——若南下两淮后,却不能趁势攻破金陵,那自己可怎么处?真能一举杀进京师,颠覆朝廷,那此番自己虽背了个骂名,但胜利的果实却是实实在在的。可若不能呢?果真如此,自己将不得不退兵北返,与朝廷重陷对峙;而正如金忠所说,到那时民心所向,可就是彻底倒向朝廷那边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真到那一步,自己所面临的形势或许比白沟河大战之前还要糟糕!想到这里,朱棣顿时冒出一头冷汗。

        燕军并无把握能攻破金陵。故而,在斟酌得失时,撤兵北返这个结果也必须要考虑进来。他朱棣是胆略过人,但绝非不顾一切的鲁莽之徒。虽然眼前形势大好,但在战事尘埃落定之前,为自己留个退步还是很有必要的。有了这个计较,朱棣心中的那杆秤已开始偏向金忠这边。

        “便依世忠之言!”朱棣几乎就要脱口而出。可话到嘴边,他又犹豫了。毕竟,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若就这么错过,焉知以后还有没有这等机会?若不灌城,济南短期内又难以攻破,一旦朝廷缓过劲来,调集各省军马北上,那接下来的事情可就不好说了。到时候重陷僵持之局,自己岂不是悔之无及?想到这里,朱棣心中万分纠结。

        “王爷!”就在朱棣彷徨不定时,一直缄口不言的朱能突然开口道,“末将有个折中的法子,不知要得不?”

        “哦?”朱棣眼光一亮,忙道,“且说来听听!”

        朱能看看纪纲,又望望金忠,随即嘿嘿一笑道:“方才金先生与纪纲之争,末将一字不漏尽收耳底。仔细想来,二位之论各有利弊,要作取舍确实不易!因此,臣想,可否既保住王爷声誉,又能使济南尽快落入我军手中。”

        “谈何容易!”朱能话音方落,金忠便摇头道,“若有此两全其美之策,我等又何必作此口舌之争?”

        “也未必不能!”朱能微微一笑,扭过头问纪纲道,“若要灌城,则泺口河堤需扒开多大口子?”

        纪纲低头想了一想,道:“以现在水量看,若要三日之内淹没城中房顶,最少需扒开三十丈有余!”

        “若只扒开二十丈呢?”朱能想想又问。</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永乐风云,小说《永乐风云》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永乐风云 第三章 兵困济南(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