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清(7)
清(7)
这时,三藩中,只有尚可喜还没有反。康熙把分兵布防的情形都通告了他。康熙十四年,又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命其予尚子孝佩大将军印协助平叛。但是到了康熙十五年,吴三桂部将马雄等兵逼广州,尚可喜上疏求援,援兵未至,他的儿子尚之信已劫持其父亲投降了吴三桂。这样,三藩都反了。
本来,康熙打算御驾亲征,被大臣们谏阻。康熙十五年十月,康亲王杰书兵进福州,耿精忠派儿子耿显祚献印投降。康熙十六年五月,尚之信也投降。为了把这二人稳住,康熙特意让他们恢复爵位,并继续领军为清廷效力。这样,就只剩下一个吴三桂了。这时,清军已连克福建、广东、陕西、江西,已经接近穷途末路的吴三桂却在湖南衡州做起皇帝来,他改元昭武,称衡州为定天府,设百官,封诸将,造新历。吴三桂七月登基,八月就一命呜呼了。吴三桂一死,康熙才息了御驾亲征的念头。
吴三桂曾经梦想与清廷裂土议和,以江为界,未能得逞。他死后,群龙无首,有主张“北进”的,有主张议和的。他的孙子吴世瑶继位后,不敢再留在衡州,退到贵阳。到了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清军收复云南城,吴世瑶自杀,首级被传送到京都。吴三桂的尸首则被“析骸,示中外”。已经投降并被复爵的耿精忠、尚之信,最终也一被磔死,一被赐死。至此,历时八年、蔓延十省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清朝也从此不再设立藩镇。随着台湾的收复,海内外就真正形成了大统一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一大历史功绩。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吴三桂》)
20.用人不疑
康熙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统兵收复台湾,此事在朝中颇多争议。施琅本是原明朝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施琅随郑芝龙降清。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郑成功不愿投降,领兵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誓志抗清。郑芝龙又因此被清朝杀害。可能因为施琅是降将,又是郑氏旧部,所以清朝一些大臣对他十分疑忌。尤其对由他领兵攻台湾,很不放心,唯恐他有异谋。康熙七年,施琅向康熙献攻台密计,康熙召见了他,询问他攻取台湾的方略。当时郑成功已死,由长子郑经继位。施琅认为郑军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郑经又无智无勇。如先取澎湖以扼其咽喉,再遣重兵占领台湾港口,台湾指日可下。康熙把施琅的意见交付部议,却未被采纳。接着,施琅也由水师提督改任内大臣,隶属汉军镶黄旗,实际上被解除了兵权。
康熙二十年,郑经去世,台湾发生内乱,长子郑克蹙被杀,次子郑克塽继位。郑克壤年幼,大权落入刘国轩、冯锡范等部将手中。清内阁学士李光地和福建总督姚启圣都认为这是攻取台湾的大好时机,李光地又向康熙竭力推荐施琅,说施久习海事,堪当大任。康熙也深知要平定台湾,非施琅不可。施琅治军严整,深通阵法,尤其善于水战,又熟悉海上气候和台湾的地理、民情。于是康熙再次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命他相机进取.施琅到军中任职后,没有立即出兵,一来因为刘国轩固守澎湖,而此人是员猛将。二来因为时值冬春之际,常有飓风,船只难以过海。康熙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又上疏主张缓征台湾。这一年的七月,有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又以此为依据(古人总以为彗星出现是凶兆),反对出兵。康熙先也因彗星等原因,打算暂缓进征,经施琅上疏力争,说他已练就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只要风向顺利,就足以成功,请求康熙下令福建督抚负责粮饷,再请调陆路官兵协助进攻。康熙果断地同意了。第二年八月,施琅终于攻占台湾,郑克塽率众投降。至此,康熙终于最后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康熙听到捷报,正逢中秋佳节,兴之所至,赋诗一首以表彰施琅的功绩,并加封施琅为靖海侯,授他以靖海将军之职。
康熙派侍郎苏拜到福建与姚启圣、施琅等商量台湾的善后之事。当时有人主张把台湾居民都迁往大陆,还有人居然认为台湾不过是化外泥丸之地,不值重视,可予放弃。施琅坚决反对这种荒谬的主张,他向康熙提出,善后之计,必须周详。筹画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人不可迁,地更不可弃。他建议澎湖和台湾都应驻兵,台湾应设总兵,兵八千,澎湖设水师副将,兵二千。他又绘了台湾的地图献给康熙。康熙终于听从了施琅的建议,并在台湾设一府三县。从此,台湾才成了拱卫大陆的海外重镇,这不能不说是施琅的功勋。
康熙二十七年,因为又有种种流言飞语,康熙特意召施琅入京。施琅入见,康熙一面温言慰劳,给予优厚的赏赐;-面对他说:“你做内大臣十三年,当时就有看轻你的人。只有我深知你,厚待你,知道平定台湾非你不可。有人说你恃功骄傲,又有人提议应该把你留在京中,不要再派往福建。我想在寇乱之际,尚且用你而不疑,难道现在天下已平定,反而还要怀疑你吗?今天我命你复任,希望你能更加敬慎,以保住功名。”施琅也明知自己遭人疑忌,所以向康熙面辞,说年力已衰,恐怕难以胜任封疆的重任。康熙对他说:“将尚智不尚力,我是用你的智慧,又何在乎手足之力呢?”终于还是让施琅回到任上。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别人都怀疑施琅有贰心,独康熙能以清醒的头脑力排众议,重用施琅,终于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这件事确实给人以启迪。
(取材自《清史稿·本纪·圣祖》、《清史稿·施琅》)
21.知人善任
康熙善于用人,更善知人。他用人,正是建筑在知人的基础之上。对李光地就是如此。
李光地是康熙九年进士。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李光地由于二次上疏康熙献策而受到康熙的赏识。后来,李光地又因保举施琅平定台湾有功,更受到康熙的器重。康熙十九年,李光地调任京师,授内阁学士。后来又历任兵部侍郎、顺天学政、直隶巡抚,直到拜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为官清正,兼具文才武略,办事谨慎勤勉,但也不时出点不大不小的问题。康熙二十五年,李光地任翰林院学士。他与侍读学士德格勒交好,二人在康熙面前相互荐引。康熙召德格勒在乾清官面试,发现德格勒文字低劣。与此同时,翰林院掌院库勒纳又弹劾李光地私改“起居注”。为此,李光地受到康熙的严厉申斥,李光地也自求康熙对他严惩,康熙最终还是宽恕了他,下旨说“李光地前于台湾一役有功,仍以学士用”。不久,李光地升任兵部侍郎。
李光地由于受到康熙的信任和重用,不免为同僚所忌恨,因此一再遭到许多同僚的弹劾。他在督任顺天学政时,恰逢母丧。照封建社会的礼制,父母去世,要回家居丧三年(即所谓“守制”)。但康熙命他留在任上守制,李光地则要求给假九月回乡治丧,九个月不足礼制规定的三年之期。为了这件事,遭到两个御史的弹劾。康熙却不改初衷,仍然命李光地在任守制。当时的一个有名望的清官彭鹏又上疏论李光地十不可留,指责他“贪位忘亲”。康熙不得已,只好命李光地解任,却又叫他在京城守制,不让回乡。到服丧期满,仍督顺天学政。
李光地在任直隶巡抚时,因治水灾有功,康熙褒奖他的洽绩,提升他为吏部尚书,仍兼任巡抚。这是康熙四十二年的事。到了四十三年,给事中黄鼎楫、汤右曾、许志进、宋骏业、王原等联名上疏,弹劾李光地任巡抚期间的失职行为,李光地不得不上疏为自己申辩,同时请求免去自己的职务。但是,康熙不但没有罢李光地的官,反而在第二年授他为文渊阁大学士。御史吕履恒弹劾李光地在巡抚直隶期间对于“秋审”这样的大事任意决断,不负责任。被康熙查明所奏不实。给事中王原又弹劾李光地推荐的官员陈汝弼贪赃受贿,陈汝弼因此被法司判决绞刑。王原等企图借此打击李光地。康熙又觉察到陈汝弼的供词和证据失实,交付廷臣核对查实,结果查出了法司逼供行贿的种种情状。于是,康熙下令罢了王原的官,办案人该革职的革职,该降职的降职。陈汝弼也因此得以昭雪。
康熙对李光地的信任,不但表现于他不轻信流言,而且对于李光地提出的合理的意见都加以采纳,并付诸实行。江宁知府陈鹏年触犯总督阿山,被捕入狱,定下了“大辟”的死罪。李光地在康熙面前为陈鹏年辩冤,陈鹏年因此被召进南书房。两江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相攻讦,张伯行是汉臣,而噶礼是满臣,权势也比张伯行大得多。康熙派大臣去调查,这些大臣都偏袒噶礼,康熙却还是罢了噶礼的官,复了张伯行的官,这实际上是李光地的作用。康熙有一次问李光地:侍郎汪霦死后,还有谁能作古文?李光地回答说:只有方苞。方苞是桐城的著名文人。当时因为卷入了著名的文字狱戴名世案件(方苞曾为戴名世的《南山集》作序)而被定了死罪,系于狱中。李光地的一句话,就救了他的性命,于是方苞被康熙召进了南书房。</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 大玄印
第六百四十八章 参赛名单 - 仙道少年行
第143章 行路 - 规则怪谈:死亡黑猫饲养指南
第218章 诡梦列车(11) - 骑砍玩家狂想曲
第一百三十二章 诺德王国分裂 - 猎天争锋
第1900章 跨越星区的薪火相传! - 秦刀
第八十三章洗脱嫌疑 - 得知真相,七个师姐跪求我原谅
第一百三十三章关键时刻 - 大隋:我杨俨,继承大统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审问 - 十日诡谈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强煞(二) - 界起通天
第1069章云尘闭关再入极境 - 开局:葬神峰主,我培养大帝无数!
第九十六章 我应该没有强迫你吧?求推荐 - 灵宠创造模拟器
第1295章 冥府与后土大神的关系 - 重生:我在修仙界大杀四方
第一百零一章一剑斩苍穹 - 亿万萌宝老婆大人哪里跑
第3645章 你们都还好吗? - 永夜圣典
第九十七章,全新的魔族 - 第一瞳术师
第1882章 番外:现代篇(44) - 道婿下山
第24章 挖祖坟 - 恐怖复苏之全球武装怪胎
第2249章 拔钉(下) - 抛夫弃子,我带六个女儿吃香喝辣
第834章 电棍 - 妈咪轻点虐,渣爹又被你气哭啦
第350章 别让她伤到自己的眼睛 - 刚出娘胎,定亲转世女帝
第182章 赢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