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元明(10)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元明(10)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元明(10)

        当然,随便“监察”到皇帝头上,结局总是凶多吉少的。御史王朴性格鲠直,经常与明太祖争辩是非。有一天,又同明太祖辩论,明太祖理屈,辩他不过,恼羞成怒竟下令砍王朴的头。押到刑场后,明太祖又派人将王朴召还,问王朴道:“怎么样,你还不改变你的观点吗?”王朴答道:“陛下让我当御史,就是给了我讲话辩论的权利,为什么摧辱至此?臣无罪,怎么可以杀头?臣有罪,又怎么可以生还?我是不改变自己观点的,臣今日宁愿速死耳!”明太祖原本的确不想杀王朴的,但实在被王朴驳得下不来台,真的大怒起来,下令拖出砍头。

        王朴被绑缚过国史馆时,大呼道:“学士刘三吾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杀无罪御史王朴!”后来,明太祖颁布《大诰》时,其中有诽谤罪的条目,上面竟列了王朴的名字。

        (取材自《明史·韩宜可》、《明史·周观政》、《明史·王朴》)

        34.不喜欢滑头人

        松江华亭人袁凯,博学且雄辩,议论起来滔滔不绝,许多人很佩服他。洪武三年被推荐为御史。

        当时,明朝刚建国,一些武臣恃功骄恣,常常得罪明太祖。袁凯便上书给明太祖道:“诸将都是行伍出身,只知道带兵打仗,恐怕是不知道什么叫君臣之礼。请在都督府开设都堂听讲,聘请通经学古之士,让武臣定期去听讲,这样,庶几可以让他们得到保族全身之道。”

        明太祖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便让台省聘请名士在午门定期为诸将说书,并且对袁凯大加赞扬。

        有一次,明太祖亲自审讯了一批囚犯,命袁凯将这些囚犯让皇太子复审。皇太子复审时,将原拟定罪的人,多从轻发落释放了,而且将原拟定重罪的人又都酌情减轻了罪名。

        袁凯见皇太子审讯完毕后,回来向明太祖汇报审讯情况。明太祖很不高兴,便问袁凯道:“我与太子比较起来,谁更正确?”袁凯机智地答道:“陛下执法公正,东宫心肠仁慈。”

        明太祖听了这个回答,觉得袁凯猾头,两头讨好又两头不得罪,非常生气,阴着脸不再说话。

        袁凯很害怕,知道得罪了明太祖,于是,佯装颠狂,不久便告老还乡,不再当御史了。

        (取材自《明史·文苑》)

        35.舍圣学而崇释道

        洪武初年,明太祖为了治理国家,觉得单靠严刑峻法效果不够好,还需辅之以道德政教。于是便下诏征求精通宋儒朱熹学说的人。有人向明太祖推荐了李仕鲁。

        李仕鲁从小聪明好学,曾三年足不出户日夜苦读。他听说鄱阳人朱公迁得朱熹之传,便跟随朱公迁学习,所以也精通了朱熹学说。李仕鲁应召来见明太祖,太祖高兴地对他说:“我对朱子学说向慕已久,真是相见太晚了。”当即任命李仕鲁为黄州知府,并对他说:“先让你在黄州按朱熹的学说治理,若是有效果的话,还会再升你的官职。”一年以后,李仕鲁将黄州治理得很好,明太祖很高兴,果然将李仕鲁升调为大理寺卿。

        然而,明太祖同时也十分好佛。下诏征东南戒德僧,在蒋山数次举办法会。应对称旨的和尚,明太祖便赐金襕袈裟衣,将他们召入宫中,赐坐讲论佛经。后来,像吴印、华克勤等和尚,明太祖还封他们做了大官。

        这些和尚做了大官,益发恣肆,常常在明太祖跟前说大臣的坏话。朝廷诸臣见皇帝一味宠信和尚,都敢怒不敢言。惟有李仕鲁和给事中陈汶辉相继给明太祖上了奏章。陈汶辉在奏章上说:“古帝王以来,从没听说有和尚同大臣一起共事而合作得好的。现在朝廷中德高望重的大臣都想辞禄去位,那些和尚益发可以恣肆了。像刘基、徐达被人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人诽谤,这同汉代萧何、韩信被人猜疑,有什么两样?伏望陛下选拔官吏还是以文章德行为标准,这样国家才会太平。”

        明太祖当时崇信释教,哪里会听陈汶辉的建议。那些得宠的僧人便趁机奏请明太祖,为僧人创立职官。于是明太祖将先前设立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善世的官阶是正六品,比地方上的知县正七品的官阶还高,至于比儒学教授从九品的官阶就更高得多了。

        李仕鲁给明太祖上奏章道:“陛下是开国大帝,凡意指所向,子孙后代都是要沿袭的,为什么舍圣学而崇异端呢?”奏章上了十几次,明太祖都不加理睬。

        李仕鲁性情刚介,坚信儒学是治国的最好学说,见明太祖不理睬奏章,上朝时大声地对明太祖说道:“陛下深溺其教,怪不得臣说的话听不进。既然这样,还陛下笏,乞赐归田为民!”说完,将上朝用的笏摔在地上。这一来,明太祖大怒起来,命武士狠狠责打。结果,李仕鲁这个饱学之士竟被活活打死在大殿上。后来,大理寺少卿陈汶辉还几次上奏言崇教的坏处。明太祖十分恼火,陈汶辉竞从金水桥上投水而死。

        直到好几年后,明太祖才渐渐觉得僧道所为多有不规,才下诏清理释道二教。

        (取材自《明史·李仕鲁》)

        36.丞相的命运

        有明一代,直接有丞相官职的只有四个人,他们是明朝开国初期的徐达、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

        徐达是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由于卓著战功,晋封为中书右丞相。不过,徐达虽名为丞相,但春出冬归,常年征战在外,并没有参与多少朝廷政务,而且他对于朝廷政务也不大有兴趣。所以明太祖常常称赞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后来,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赠三世王爵,明太祖还亲制碑文赞颂徐达。

        徐达这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丞相,留下了好名声,而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在其位又谋其政的丞相,命运就十分悲惨。

        李善长是开国元勋之一,学问渊博,宫有智谋,明太祖攻克滁州后,李善长就一直在明太祖身边担任军师。明太祖登基以后,李善长被封为左丞相,因为右丞相徐达常年征战在外,朝廷政务事无巨细全由李善长处理。李善长历史知识丰宫,处事千练、裁决如流,又善于文辞,明初许多重要条令均出自他手。所以,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明太祖对大臣们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然而跟随我这么久,出了不少好主意,这个功劳不是一般军功可以相比的。”于是便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李善长外表宽和,但处理朝政极为顶真。有一次,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有点越权办事,侵犯了丞相的权限,李善长认为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事,便向明太祖奏报,要贬黜李饮冰、杨希圣。御史中丞刘基为此与他争论法律问题,他争辩不过,竞出口大骂刘基。刘基见李善长摆出丞相的架子,惹不起他,便向明太祖辞职。明太祖虽然没有因这件事怪罪李善长,但对李善长如此看重丞相的权限而且有点骄横的态度,心里颇有点厌恶。李善长是个聪明人,觉察到明太祖对自己的态度已发生微妙变化,便急流勇退,于洪武四年正月以生病为由,向明太祖辞去左丞相的职务。明太祖亦顺水推舟,未加挽留,同意李善长辞职,还赐了临濠地方若干顷土地给他。

        明太祖开始对李善长不信任时,曾打算提拔杨宪为丞相,便向御史中丞刘基征求意见。刘基虽与杨宪私人关系很好,却认为不可。明太祖感到很奇怪,刘基解释道:“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但没有当丞相的器量。当丞相,须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个人利益应置之度外才行。杨宪是做不到这一条的。”明太祖又问道:“你看汪广洋这个人怎么样?”刘基答道:“汪广洋人品和器量都是好的,就是才能上差了一些。”明太祖再问:“那么,胡惟庸这个人你以为如何?”刘基笑了笑道:“他始终不过是个牛犊,要拉丞相这副犁恐怕是吃不消的!”于是明太祖道:“我看丞相这副担子还是由先生来挑吧!”刘基忙推辞道:“不可,不可!臣自己知道,我这个人容易得罪人,且身体也不好,丞相这样繁重的职任是担当不起的。其实天下何患无才,愿陛下悉心求之。目前诸人,在臣看来都不大合适。”

        明太祖权衡再三,结果挑了才能不强的汪广洋担任右丞相。汪广洋当了两年丞相,既没有出过什么差错,也没有什么政绩,更没有向明太祖提供过什么新鲜建议。明太祖觉得汪广洋当丞相没有建树,便调任汪广洋为广东参政。后来,明太祖总觉得汪广洋是个忠厚人,四年后又恢复汪广洋当右丞相。直到洪武十二年贬谪广南,汪广洋又当了两年右丞相。</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元明(10)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