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隋唐五代(20)
隋唐五代(20)
高延寿的援军失败后,安市城的城主杨万春坚守抵挡唐军,杨万春是位能战能守的大将,李世勣等将率兵猛攻不下。安市人一见到唐太宗的旗盖,便在城楼上喧哗鼓噪。唐太宗大怒。李世勣向唐太宗提出,安市城攻下之后,全城的男子一律坑杀。安市人知道后,更加坚决抵抗。降将高延寿、高惠贞向唐太宗献计说:“安市拚死抵挡,难以攻下,不如绕道先攻下乌骨城,然后直取平壤。”这是个良策,但长孙无忌不赞成,唐太宗也没探用。安市仍然攻打不下,转眼到八月间,天寒地冻,粮食又快吃完了,唐太宗只好下令班师回国,一路上冻死的人不少。
攻打高丽,是唐太宗晚年好大喜功思想的大暴露,在回军的路上,他也曾感到后悔,可是以后还是继续下诏准备和派出兵将攻打高丽,他自己因为身体已渐虚弱,不能亲自再带兵前往,但至死都没有断过这个念头,同时他对边境其他地区的用兵也大大增加了,劳民伤财,引起百姓的不满,使贞观之治大大褪色。
(取材自《旧唐书·本纪·太宗》、《旧唐书·东夷·高丽》、《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七、十八、十九年》、《唐鉴·太宗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
31.张蕴古、张亮、李君羡之死
张蕴古、张亮、李君羡这三人都是唐太宗手下的文官武将,先后被唐太宗下令杀死,都是被唐太宗错杀的冤死鬼。
贞观五年,张蕴古被任为大理丞(司法官)。相州有个人叫李好德的人,得了精神病,整天说胡话,称自己是天星下凡,有虎龙相,将来必成大事。唐太宗得知,下诏将李好德关进长安监狱,令张蕴古查办。张蕴古经调查,上奏说:“李好德经证明确实有病,不宜办罪。”唐太宗答应赦免他。事后张蕴古将唐太宗的旨意告诉给李好德听,又和他一起玩博戏。好打小报告的侍书侍御史权万纪和张蕴古有私怨,上疏弹劾张蕴古说:“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之兄李厚德是相州刺史。蕴古为了讨好李厚德,故意隐瞒实情,包庇李好德。”唐太宗阅后大怒,下令将张蕴古押赴东市斩首。事后唐太宗感到后悔,指责房玄龄等大臣说:“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该当留意,今不问便不说,见事都不进谏,还谈得上辅弼吗?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徒博戏,又泄露朕言,此亦罪状甚重。但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斩,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而下诏道:“凡有死刑,虽令即处决,皆须经三覆奏。”
唐太宗虽说规定被判死刑的人要经过三覆奏,但他自己并不严格执行,因为在那个时代,皇帝的话便是法。于是不久又发生了错杀大将张亮的事。
张亮在朝中,地位比张蕴古高得多,是李家王朝的一位功勋大臣。张亮郑州荥阳人,出身贫寒,以农为业,隋大业末年参加李密的农民军,因功授郑州刺史,李密降唐后,张亮因倜傥有智谋,房玄龄、李勣将他引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建成、元吉与世民的斗争白热化时,李世民派张亮到洛阳积蓄力量,伺机起事。张亮被元吉告状入狱受审时,吃尽苦头,始终未招一语。建成死后,张亮授为怀州总管,封长平郡公。
贞观五年,张亮历迁御史大夫,转光禄卿,进封鄅国公,后历豳、夏、鄜三州都督。贞观十一年,改封郧国公。张亮到任之地,都派遣部属下去深察民情,抑制豪强而抚恤贫弱,所在见称。贞观十四年,入朝为工部尚书,迁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大将侯君集谋反时,张亮先奏其将反,侯君集诛后,唐太宗对他优诏褒美,迁刑部尚书,参预朝政。唐太宗将伐高丽,张亮多次谏劝,唐太宗不听。张亮随太宗打高丽时曾攻破龙沙卑城。
贞观十九年,陕州人常德玄上疏告刑部尚书张亮谋反,要成大贵人。说他私养义儿五百人,还和术士公孙常说他“名应图箓”,又向术士公孙颖说:“相州是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公以为如何?”公孙颖称张亮卧似龙形,必有大贵等。唐太宗阅疏后,即下令将张亮逮捕进京,关进狱中。命宰相马周等人审讯此案,张亮不服。他说自己是先帝佐命旧臣,根本没有反意,是受人的诬陷。马周将张亮的供辞上报,唐太宗说:“他私养义子五百人,不是谋反是什么?”又让朝中众官议论此案,众官看唐太宗的脸色行事,都说张亮谋反是实,应当杀头。只有将作少匠李道裕说:“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罪不当死。”唐太宗不听,终于下令将张亮斩首,还抄了他的家。
一年多后,刑部侍郎空缺,宰相房玄龄提了好几个名,请唐太宗选定,唐太宗都不中意。过了几天,唐太宗对宰相们说:“我找到一个人选。前时李道裕参加讨论张亮案子时,说张亮谋反证据不足,这话很对,朕当时虽不从,至今仍觉后悔。”遂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唐太宗到了晚年,多疑心重,张亮的冤死便是他多疑心的牺牲晶,张亮死后,他还感到后悔,以后又有个官员被他冤杀,他可一点也不后悔。这人便是李君羡。
李君羡是洛州武安人,原在王世充手下为将,因厌恶王世充的为人,投归唐朝,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时常单人匹马冲入敌阵,因功得到唐太宗的赏赐不可胜数。唐太宗即位后,累封武连县公。又任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值班掌管北门宿卫。贞观二十二年间,太白星时常出现,太史官占卜说:“女主昌。”当时民间又流传着一本《袐记》的书,书中说:“唐三世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唐太宗听后,心中十分疑惑,时常想这女主武王是什么人。一天,唐太宗在宫中设宴,招待一批武官,李君羡也应邀参加。席间行酒令时,约定谁输了就得自报小名。轮到李君羡时,他自报小名叫“五娘”。唐太宗很是惊奇,笑着说:“什么女子,会如此勇健么!”过后唐太宗一想,想到“女主武王”的流言,联想起李君羡的小名“五娘”的“五”与“武”同音,李君羡的封爵也有一个“武”字,由此对他起了疑心。
唐太宗便找个借口将李君羡出为华州刺史。李君羡在华州时,一天有个名叫员道信的老百姓来见他,自称通晓佛法,能几天不吃饭。李君羡对他很是相信和尊敬,常和他单独相处共语,李君羡的这一举动,立即被人告到京城(可能唐太宗早已派人监视他),御史官便上奏唐太宗,说李君羡和妖人勾结,图谋不轨,没几天,唐太宗便下诏将李君羡斩首,还抄了他的家。这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晚年的疑心病重,封建帝王的独断专行和随意杀人的劣根性也显露出来了。
(取材自《旧唐书·张亮》、《旧唐书·李君羡》、《新唐书·李君羡》、《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32.冤杀刘洎
刘洎是一位刚正鲠介敢于直言进谏的宰相,贞观七年拜给事中,十五年转治书侍御史,后迁黄门侍郎,十七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贞观十五年时,刘洎上了一份措辞比较激烈的奏疏,尖锐地指出当时的尚书省办事效率很低,诏书、文件堆积很多,拖拉作风十分严重,有的诏书下达一年多还未执行,主要原因是在尚书省掌事的,都是一些王公贵戚、元勋大臣,他们或年老智昏,或力不胜任,和贞观初期的尚书右丞戴胄、左丞魏征,以及以后的尚书右丞杜正伦相比,差得远了。对此,刘洎提出必须精简尚书省的机构,另选适当的人任尚书省的官员。唐太宗看了这份奏疏后,就将刘洎调进尚书省任尚书右丞之职。但刘洎因此却得罪了一些勋戚大臣,给自己埋下祸根。
唐太宗是位文史知识丰宫且又有一副好口才的皇帝,贞观中后期,他变得过于自信和自满,和公卿大臣谈论古今时,时常穷追诘问,弄得臣下十分难堪,不敢畅所欲言,更不敢直言进谏。对此,刘洎又上书劝唐太宗不要高傲自矜,强辞夺理。他在奏疏中写道:“古代的贤人,大辩若诎(好口才却像是笨嘴巴)。而像秦政(秦始皇)那样强辩的帝王,终于失掉人心。陛下即使做到和颜悦色、虚心地纳谏,也还怕群臣心怀畏惧不敢直言,何况是显露出自己神妙的机智、滔滔不绝的言辞,引证古史来堵塞臣下的议论呢?乞请陛下如贞观初年那样,广开言路,虚心纳谏。”</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 大玄印
第六百四十八章 参赛名单 - 仙道少年行
第143章 行路 - 规则怪谈:死亡黑猫饲养指南
第218章 诡梦列车(11) - 骑砍玩家狂想曲
第一百三十二章 诺德王国分裂 - 猎天争锋
第1900章 跨越星区的薪火相传! - 秦刀
第八十三章洗脱嫌疑 - 得知真相,七个师姐跪求我原谅
第一百三十三章关键时刻 - 大隋:我杨俨,继承大统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审问 - 十日诡谈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强煞(二) - 界起通天
第1069章云尘闭关再入极境 - 开局:葬神峰主,我培养大帝无数!
第九十六章 我应该没有强迫你吧?求推荐 - 灵宠创造模拟器
第1295章 冥府与后土大神的关系 - 重生:我在修仙界大杀四方
第一百零一章一剑斩苍穹 - 亿万萌宝老婆大人哪里跑
第3645章 你们都还好吗? - 永夜圣典
第九十七章,全新的魔族 - 第一瞳术师
第1882章 番外:现代篇(44) - 道婿下山
第24章 挖祖坟 - 恐怖复苏之全球武装怪胎
第2249章 拔钉(下) - 抛夫弃子,我带六个女儿吃香喝辣
第834章 电棍 - 妈咪轻点虐,渣爹又被你气哭啦
第350章 别让她伤到自己的眼睛 - 刚出娘胎,定亲转世女帝
第182章 赢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