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中国历代帝王故事TXT下载>>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秦汉(53)TXT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秦汉(5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秦汉(53)

        过了不久,非刘姓宗室的公孙述,也在巴蜀自立为天子。

        这时刘秀行军至中山,于是,诸将再次劝进说:“大王与伯升(刘縯)首先举义兵,更始帝不过是靠着大王兄弟的力量才能当上皇帝!结果更始帝把天下搞得十分混乱。大王初征昆阳,使王莽溃败;后拔邯郸,使北州安定,三分天下已有其二,跨州据土,举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愿大王以社稷为计,即皇帝位。”刘秀仍旧不动声色。

        行军至南平棘,诸将又一次提出,要刘秀当皇帝。刘秀说:“寇盗未平,四面受敌。为什么要急着正号位呢?诸将且出。”大将耿纯劝刘秀说:“天下士大夫离开亲戚,丢弃故土,跟随大王转战于矢石之间,就是为了攀龙鳞、附凤翼,成其所志。如今功业将定,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耿纯恐怕士大夫觉得跟着大王没有希望,有去归之意。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耿纯说得非常恳切,也说到刘秀担心的问题。刘秀说:“让我再想一想。”

        行到鄗县(今河北省北乡县北),刘秀过去在长安时的同舍儒生强华从关中献来《赤伏符》,内容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所谓“符”,本来是古代用以传达朝廷命令和征调兵将的一种凭证,用金、玉、铜、竹、木等类材料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其上或有文字及图案,用是否合得起来的办法以验其真伪。前面说过,王莽代汉时,有人献给他刻有古文字的石头或其他东西,称做符命,则是借“符”字的原意而加了天帝的意旨,即上天之“命”。汉儒比先秦儒家多了一层迷信的成份,这和汉初刘邦得天下时的农民起义队伍性质有关,农民文化低,多迷信。刘邦的母亲梦与龙交而生刘邦,以及刘邦所在地有云气,刘邦斩白蛇、老妪称刘邦为赤帝子后不见,等类传言,对刘邦的赢得农民支持有很大作用,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这类迷信因素,给一代西汉儒学烙上了某种神秘色彩,使得奠定西汉儒学理论的大师董仲舒,也不能不在其理论体系中吸收阴阳五行学说以适应官方需要,而董仲舒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儒学又为西汉末年的符命的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一种时代气氛。刘秀自然要利用这一点,于是趁这个机会接受群臣建议,即皇帝位,建元为光武,是为汉光武帝(25——57)。即位时祭神的祝文还专门提到了有“刘秀发兵捕不道”字样的符命。这样,刘秀就比其他自称天子的刘姓宗室多了一层上天之命,对儒生和农民群众的号召力自然都大得多了。

        刘秀当上皇帝是靠符命决疑的,后来做稳了皇帝时,遇有大事,仍旧靠符谶来决疑。谶是迷信的儒生、方士或巫师等人制作的一种似通非通的预言,由于语言的模糊性,有时好像也能应验一部分。像前面所述的《赤伏符》的语句,就有些似通非通。有一位名叫桓谭的大儒,在王莽时期就不信符命,宁可没有官做,在家坐冷板凳,也不参与那些无聊的符谶活动。刘秀坐稳了帝位以后,桓谭任为议郎给事中,看到汉光武帝相信符谶,上书谏劝说:“凡人情轻忽于所见之事而贵于异闻奇事,观先王的记述,都以仁义正道为本,没有什么奇怪虚诞之事。天道性命,圣人难言。何况后世浅儒乎?如今一些巧慧小才卜巫之人,伪造一些符谶,以欺惑贪邪,引入主误入歧途,应该对这些人抑而远之。陛下千万不可上当!”汉光武帝刘秀看了,心中不悦。后来,有一次朝廷议事时,有桓谭参加,汉光武帝对桓谭就:“我打算以符谶来决断此事,你看何如?”桓谭默然良久,说:“臣不读谶。”汉光武帝问他何以不读谶,桓谭于是极言符谶不合儒家经典。汉光武帝大怒说:“桓谭非圣无法,当斩。”桓谭吓坏了,叩头叩了好半天,一直到头部出血,汉光武帝才没有斩他。下诏降桓谭职为六安郡丞,桓谭此后郁郁而死。

        桓谭是《新论》一书的作者,《新论》虽已亡侠,但清代有辑本,是_部较早的唯物主义理论文献。桓谭在抵制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的普遍迷信的社会风气上,和恢复先秦儒学的本来面目上,都不失为一代大儒。可惜他没有看懂:汉光武帝是靠着符命的帮助才下决心称帝的,符命已经成了汉光武帝的号召力的_令组成部分,在这个背景下,反对符谶就等于是挖了汉光武帝的祖坟,如何行得通呢?这样看来,桓谭在汉光武面前反对符谶,能够保住性命,也就算运气不错了。

        (取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书·刘玄刘盆子传》、《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

        107.权谋与宽厚并用

        刘秀是建武元年六月称帝,并且由此把这一年正式称为建武元年的。这一年相当于刘玄称更始帝后的第三年。因为更始帝这一年正好败灭,所以一般历史上往往在更始帝二年之后,就紧接光武帝建武元年。若以公元来计算,公元二十三年是更始帝元年,公元二十五年便是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了。

        从更始二年冬开始,赤眉军决定了西攻长安的方案,赤眉军和更始帝之间的战争迫在眉睫,刘秀于是派邓禹率六裨将西进,打算利用赤眉与更始帝之间的矛盾,渔翁得利。这时候,更始帝派大司马朱鲔、舞阴王李轶等人屯兵洛阳,这两人正好都是参与更始帝杀害刘縯阴谋的关键人物;汉光武帝刘秀派冯异守孟津(古黄河津渡,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为兵家必争之地),与朱鲔、李轶对阵。观察刘秀如何对待这两个杀兄仇人,是十分有趣的。

        先从刘秀部下将领冯异说起,冯异是较早就带着五个县参加刘秀队伍的将领,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冯异有个外号,叫“大树将军”,因为每次打仗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冯异总是独坐树下,耻于与诸将争功。刘縯被杀后,他是私下劝慰刘秀并为他出谋画策的将领之一。他和刘秀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冯异和李轶本来就是熟人,于是给李轶写信指出更始帝溃败在即,萧王(刘秀)经营黄河北方的事业方兴未艾,劝李轶估计形势,转祸为福。李轶本来是和刘秀一同起兵的,但既然参与了杀害刘縯的阴谋,处境就比较为难了,于是回信给冯异说:“轶本来和萧王首谋恢复汉室,结死生之约,同荣枯之计。今轶守洛泪,将军守盂津,俱据机轴,千载一会,恩成断金(《周易》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希望能转告萧王,我愿意帮他出谋画策,以佐国安人。”这是很明显地表示了要投诚刘秀之意。自从通过这封信以后,李轶就不再出兵同冯异打仗,所以冯异得以放开手来向南北两面展开,攻下十余县,扩大队伍十余万人,然靥引军渡河,在洛阳城下消灭更始帝将领武勃所率队伍万余人,李轶闭城门不救武勃。冯异看李轶是真的按信中所说的话做了,于是把李鲔的信及其表现奏闻萧王刘秀,刘秀给冯异回信说:“李轶这个人狡诈得很,很难知道他的要领,我准备把他的书抄送出去。”于是,有意把李轶这封信透露给朱鲔。朱鲔是受更始帝之命和李轶同守洛阳城的,一看到这封信,当然火了,于是派人刺杀李轶。刘秀这样做,不免有些耍弄权术,但是却间接为长兄报了仇,可以理解。

        后来,冯异和另一将领寇恂渡河攻击朱鲔,朱鲔败逃入洛阳城,冯异追至洛阳,环城一周示威而回。

        冯异大胜朱鲔的消息报给萧王刘秀以后,所有刘秀部下将领大受鼓舞,于是才有功刘秀称帝之举。六月称帝,七月刘秀于是派十一将军围朱鲔于洛阳。洛阳当时是仅次子京城长安的古都大邑,更始帝最初就建都于洛阳。所以,打下洛阳有一种特殊的大局已定的象征意味。但是朱鲔守城的兵力也相当强,而洛阳城池又比较坚固,所以连攻几个月都打不下来。

        这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逃奔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这时候,守洛阳的更始帝部下大将朱鲔处境就更为孤立和微妙了,如果朱鲔投降赤眉军,那就会对汉光武帝十分不利。所以,已经称帝的刘秀对他采取了不同于对付李轶的另一种做法,他下了一道诏书说:“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散道路,朕甚悯之。今封更始为淮阳(郡名,今河南省部分地区)王。吏民有敢贼害淮阳王者,罪同大逆。”更始帝是杀害刘縯的罪魁祸首,刘縯的老部下中不少人眼下都是刘秀的重要将领,自然也都想为刘绞报仇。但是刘秀这封诏书却表现了少有的、不但不记仇反而保护更始帝的宽阔胸怀。</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中国历代帝王故事,小说《中国历代帝王故事》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秦汉(5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