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历史原来这么八卦TXT下载>>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第六篇 民间习俗(4)TXT下载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第六篇 民间习俗(4)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六篇 民间习俗(4)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但是彭祖仅仅只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汉朝是一个好神仙道术的时代。大臣们回去后,都照照镜子,量量鼻子,以来算算自己的寿辰。故事流传到民间,人们也以此多加模仿。老先生过生日,来客便说些奉承话,说:老先生面长啊,是长寿之像。慢慢地闲话家常中就流传出“脸长人寿”的俗语,“脸”与“面”是谐音,所以又常说“面长人寿”。后来“面长人寿”就成了一种祝福语。对于人们来说,都希望家里的人能福寿齐享,于是过寿时,有人就别出心裁地端出一碗面。说:我这碗面啊,可不是普通的面,古人云“面长人寿”,我这碗面就很长,祝大人福寿齐天!后来,每当家里人过生日,就直接端出一碗面来吃。说这是“长寿面”,吃了能长寿。这样这种祝福方式就演化成习俗,流传海内外了。

        事实上,古人对过生日是比较重视的,因此过生日不仅仅只吃长寿面;还有其他庆典。比如还有一种庆贺诞育的礼仪叫“汤饼会”。“汤饼”是面条的另一种叫法,“汤饼会”是指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满月和在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亦称“三朝”。

        汤饼会最早见于金史中记载。《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王禄汤饼会,军中宴饮,宋龟山统制时青乘隙袭破泗州西城。”元朝张翥《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大概在宋元之间,生日吃汤饼祝寿已经逐渐盛行了。后来人们又渐渐把这汤饼称为长寿面。

        唐朝时汤饼还没有祝福长寿的意思。据《新唐书?玄宗王皇后传》载,开元时,王皇后恩宠渐衰,颇不自安,某日向皇帝哭诉道:“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说得唐玄宗悯然动容。此话说的是玄宗处藩邸时,其丈人即王皇后父亲王仁皎曾经用一件短袖上衣换来一斗面粉给他做生日面条的事。

        新春压岁钱:

        过年给小孩送压岁钱原为助其压惊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说的是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送给晚辈。这种风俗由来很久,来历也有很多,其中一种是这样的:

        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住在深山大谷里,每隔365日的夜里,就要跑出来掠夺人畜。“年”怕火、红、爆竹响,所以大人便以烛光、燃竹响声、挂红来驱赶“年”,孩子们这时候都很害怕,于是人们就在孩子的脖子上或手腕上戴一圈贝壳,发出响声,此举来为孩子“压惊”。后来,人们通常就串一串铜币,至宋便叫“压惊钱”。据史载,宋朝王韶的孩子南陔,过年在外游玩的时候被坏人拐走,因途中大声呼叫,被微服私访的皇车所救。宋神宗赐给他“压惊金犀钱”,送他回了家。以后便正式发展为“压岁钱”了。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不过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时候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有多种形式,有的正面铸上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吉祥如意”等;背面铸上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斗剑、星斗等。

        唐朝时候,在《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中,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还代表长辈送给新生儿的避邪驱魔的护身符。另外,宫廷里每到“立春日”,宫内妃子喜欢做“掷钱为戏”,和“散与金钱”的活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后诗人王建在《宫词》曰:“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就忠实地记载了这一行为。

        到了宋代,正月初一成为春节,取代立春日,但唐朝立春日的风俗却没有改变。春日“散钱”的风俗一方面就形成了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到明清,便成定制了。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的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送给孩子,多有吉祥喜庆和避邪之意。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包住,里面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则包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桃符变春联:

        两个皇帝妙笔开辟佳节贴春联习俗

        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早在秦汉以前就有了,桃符是用桃木制作而成的两块大板。

        为什么要用桃木呢?《典术》说桃是“五行之精”。《庄子》中记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也就是说古人认为“鬼畏桃”。在传说时代,古人就有对桃木的特殊信仰。战国时代已有削桃木为人的桃梗,汉代则有皇帝赐公、卿等“苇戟桃杖”,皆为驱鬼避邪用。《荆楚岁时记》讲元旦拜贺后说:“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可知六朝时代便出现了桃板,并把桃板称为仙木。

        桃板长6寸,宽3寸,上面书写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或在桃符上画图或刻图,称为题桃符。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叫“鬼域”,是个鬼的世界。在鬼域门口,有棵桃树,桃树的树冠蜿蜒盘伸3000里,树上生活着一只雄鸡,每天负责报晓。当清晨雄鸡开始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天神,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察举并把他们捉住,用芦苇做的绳子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两大神也成了我国最早的门神。此后有人在题桃符基础上题些简单联语。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一类压邪话和符咒,这种习俗延续了1000多年。</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历史原来这么八卦,小说《历史原来这么八卦》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第六篇 民间习俗(4)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