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历史原来这么八卦TXT下载>>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第二篇 衣着服饰(5)TXT下载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第二篇 衣着服饰(5)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二篇 衣着服饰(5)

        17世纪起,高跟鞋成为了男女时装的一个重要元素。不过当时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样式。18世纪时,人们开始尝试制造纤细的鞋跟,可惜支撑力不足,到了18世纪后期高跟鞋的高度渐渐回落,流行起一种加上丝带及蝴蝶结的鞋子。19世纪,可爱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并流行了长达50年之久,当时造鞋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款式也更加多元化了。到了20年代,凉鞋与高跟结合起来,推出了优雅的晚宴高跟凉鞋。而30年代到40年代时,人们认为当众露趾露跟是没有修养的表现,但在女性渴望解放的下,这个说法很快就倒下了。50年代至今,钢钉技术为女性带来了福音,让设计师能够设计出让女士又爱又恨的尖细鞋跟。当年玛丽莲?梦露就是穿上由salvatoreferragamo设计的金属细跟高跟鞋才一举成名的,她曾当众承认高跟鞋对她的事业有极大的帮助。

        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可能喜欢穿旅游鞋或拖鞋,但穿高跟鞋的女人是绝对精神的。高跟鞋和可以使美丽经历本质的转换,穿高跟鞋对于女人来说,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抹脂粉。

        胭脂乃“焉支”:

        匈奴为何高呼“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为何高呼“使我妇女无颜色”?原来当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焉支山区是天然草场,是匈奴赖以生存的家园,据传说,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出自这一带,因此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即焉支的谐音。另外这里还盛产胭脂的原料红蓝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所以,此战役失去了焉支山宝地,匈奴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古代妇女主要的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或焉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胭脂源自商纣时期,是燕地的妇女采来红蓝花,用其叶汁凝结为脂,因此得名燕脂。还有人认为红蓝花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胭脂是那时被引进的。

        汉代以后,妇女涂胭脂的习惯开始流行起来,且经久不衰。在历代的诗文中对此都有不少的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唐朝,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了,“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被写入了当时的笔记小说中。如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写道:“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这讲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厚厚的脂粉,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的《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如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好像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写法上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当时女子盛行涂胭脂的情况。

        唐代以后,虽然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未衰。辽代时期妇女的红妆,虽没有文字的记载,但实例却是有的。比如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和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中所画的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就反映了当时女子是涂抹胭脂的。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女学生开始崇尚素服淡妆,才改变了这种习俗。</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历史原来这么八卦,小说《历史原来这么八卦》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历史原来这么八卦 第二篇 衣着服饰(5)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