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传统国学>>说钱TXT下载>>说钱>> 第三十二章 橡皮股票风潮(2)TXT下载

    说钱: 第三十二章 橡皮股票风潮(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三十二章 橡皮股票风潮(2)

        盯控制中国金融

        外商银行来中国,不是来做善事的,他们看中的是大清国庞大的社会闲散资金。

        他们在中国地面上发行纸币,开展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就是要吸引游资,然后用于放款,给外商企业输血,并且控制中国的钱庄。

        其实外商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很低,有的时候存款还要支付手续费。

        如此苛刻的条件,为什么还有众多大清国民愿意去那儿存款呢?是因为有保障,清政府无权过问。

        这样的避风良港到哪儿去找?大清的官僚、商人、地主都乐不得地把钱存进去。

        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一位御史揭露:庆亲王奕劻在汇丰银行有巨额存款,来路不明。慈禧太后就派人去汇丰银行查询,汇丰方面一口拒绝,坚决否认跟庆亲王有什么瓜葛。结果,揭发人反而遭到慈禧太后的申斥。

        当然,外商银行对中国金融的控制,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一开始只是解决在华外商的资金融通,后来逐步通过票据贴现,对中国的钱庄直接进行拆放。

        这样,就把钱庄置于他们控制之下了,接着又通过钱庄这个跳板,把势力深入到了广大的农村。

        外商银行的放款,在某些地方成了维持市面正常周转的主要来源。他们跺一跺脚,市场就要乱颤。上海的橡皮股票金融风潮,实际上就是他们故意弄出来的。

        他们也对中国的企业放款,但条既较苛刻,属于重利盘埃他们并不想让大清国的本土资本主义成长壮大。

        列强资本主义自有它的逻辑——有老师就够了,还要学生干什么?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外商银行也与此同步,各霸一方,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活动。通过建工矿、修铁路、搞贸易,对中国的经济进行强有力的渗透。

        三、控制中国财政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财政吃紧,只能向外商银行借外债。外商银行就看准这个机会下手,要控制中国的财眨

        外商银行答应向清政府提供长期大额借款,但是要以大清的关税做抵押。

        汇丰银行在借款上玩的花样,也是相当的狡猾。甲午战争之前,汇丰包揽了清政府一半以上的借款,但是自己并未借出一个子儿,而是从清政府那里承揽了借款数额,然后发行债券,公开销售,实际上是让公众来出这笔钱。

        这样,汇丰自己既用不着出资,又能从中抽取利息。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对外赔款数额巨大,这头老恐龙根本就负担不了。以甲午赔款和赎金为例,共有23亿两,年息5厘,限三年还清。而庚子赔款,则有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交清,本利合计98亿两。

        中国就是遍地都是银矿,也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啊!

        大清这种政府,混到这个份上,不亡真是没有天理。

        它只能向外国借款,外国恰好也愿意借给它。一个是饮鸩止渴,一个是趁火打劫。

        为了支付甲午战争赔款,清政府有过三次大借款。即俄法借款和两次英德借款。

        能畅饮大清国民的血,列强谁不愿争着干?

        英法俄德四国,分成了两大集团,争着要对清政府借款。几国的公使每天都到总理衙门去,威胁大清的高官:“你们到底是借还是不借?”

        到宣统二年(1910年),英美德法为了联手对抗日、俄势力,组织了四国银行团,由汇丰、花旗、德华、东方汇理银行分别代表本国资本势力,与清政府订了兴办“东三省实业借款”合同。后来幸而辛亥革命爆发,这项借款才没能完全实施。

        外商银行通过借款,控制了大清海关。他们提出强硬的要求:大清的各口岸海关一律要有英法美各一人,担任税务“帮办”,并推举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总税务司。

        从此大清的关税收入,就要优先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剩下来一点,才能给清政府。

        大清现在是彻底从龙变成了虫,不管哪个国,都能骑在它脖子上。从这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在20世纪猛然转向激进?

        ——有这样不能保卫自己国土、不能保护本国人民利益的政府,中国人能不激愤吗?

        中国人终于办了自己的银行

        但是,天下有熊包的政府,可没有熊包的人民。外商银行在中国的种种恣意妄为,激发了中国人自己办银行的想法。

        最先提出自己办银行的,是太平天国的思想家洪仁玕。他在《资政新篇》里首次提出,我们中国人要“兴银行”。

        后来,自办银行的呼声越来越高,李鸿章率先将此设想付诸实施,与美商签约合资办华美银行。但这一创举引起朝中大哗,慈禧太后也不高兴,下令给禁止了。

        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人才有了自己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著名实业家盛宣怀提议并负责筹备。这比外商在华开设银行整整迟了半个世纪。

        中国通商银行的股本,是由国企、个人联合出资的,其中有盛宣怀担任总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的股本,也有盛宣怀、李鸿章等人的私人股本。

        通商银行有了成功的先例后,清政府也考虑,是应该有一家国家银行了!于是酝酿成立了央行——户部银行,后改名大清银行。

        此后又有上海信成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先后成立,两家都是商业银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邮传部尚书陈璧提议成立交通银行,获得批准。交通银行承担了一部分国家银行的职能,主要办理公债、外债、分理国家金库等业务。

        光绪三十四年后,中国人自己办的银行更是如雨后春笋,有一些省的官银钱号也转成了省银行。</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说钱,小说《说钱》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说钱 第三十二章 橡皮股票风潮(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