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译注: 天下
[题解]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叉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
在“天下之治方木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在“其明而有数度者”段中,阐述了庄子对儒家学派的看法,认为儒家主要是明传《诗》、《书》、《礼》、《易》、《春秋》的。在“不侈于后世”段中,说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学派的学说。对墨家的非乐、节用、兼爱、节葬以及后期墨者的墨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赞同。因为墨家的这些思想与庄子的轻物思想有一致之处。在“不受世俗牵累”段中,介绍了宋钘、尹文的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的白心的观点。在“公而不党”段中,着重介绍了彭蒙、田骈、慎到的思想。在“以本为精”段中,介绍了关尹、老聃的思想。充分地肯定了他们的道的观点和谦下的处世态度,称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在“惠施多方”段中,叙述了“历物十事”和名家的二十一事的命题,反对了名家的诡辩。庄子在书中虽然也吸收了一些诸如方生方死的对立转化观点,但总体上他是与惠施的观点相反的。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1),皆以其有力不可加矣(2)!古之所谓道术者(3),果恶乎在?曰:“无呼不在(4)。”曰:“神何由降(5)?明何由出(6)?”“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7)。”不离于宗(8),谓之天人(9);不离于精(10),谓之神人(11);不离于真(12),谓之至人(13)。以天为宗(14),以德为本(15),以道为门(16),兆于变化(17),谓之圣人;以人为恩(18),以义为理(19),以礼为行(20),以乐为和(21),熏然慈仁(22),谓之君子(23);以法为分(24),以名为表(25),以参为验(26),以稽为决(27),其数一二三四是也(28),百官以此相齿(29); 以事为常(30),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31),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32)。古之人其备乎(33)!配神明,醇天地(34),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35),系于未度(36),六通四辟(37),小大精粗(38),其运无乎不在(39)。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40)。《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41)。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42),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43),贤圣不明(44),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45)。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46),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47),一曲之士也(48)。判天地之美(49),析万物之理(50),察古人之全(51)。寡能备于天地之美(52),称神明之容(53)。是故内圣外王之道(54),暗而不明(55),郁而不发(56),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57)。悲夫!百家往而不反(58),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注释]
(1)方术:一方之术,即特殊的学问,道术的一部分。
(2)其有:其所得。指所得的特殊学问,把特殊当作普遍的道术而满足,以为无所复加了。为:以为。
(3)道术:普遍之术,引申为真理。
(4)无乎不在:指道理贯通万事万物。
(5)神:指天,所以说降。《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非指神圣。
(6)明:指地,所以说出。神明:指天道、地道。圣王:指人道。《老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7)皆原于一:指神明圣王即天道地道人道的作用皆原于一。
(8)不离:不分离为二。宗:指道,即《老子》中的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的宗,指主宰而言。
(9)天人:指天人不分离为二的道理。
(10)精:指道,即《老子》二十一章中的道,“其中有精”的精,指不杂而言。
(11)神人:见《逍遥游》。
(12)真:纯真不伪,《老子》二十一章中“其精甚真”的真。
(13)至人:见《逍遥游》,其它篇中已多见。
(14)宗:主宰。以无为宗:指至人即天人。
(15)本:本根。以德为本:指圣人即真人。
(16)以道为门:门指天门,万物生死的出入门户。
(17)兆:指变化兆端是深而难测的。
(18)恩:恩惠。以仁为恩:用仁来恩惠人民。
(19)理:治理。以义为理:用义来治理人民。
(20)行:行为。以礼为行,用礼来教化人民的行为。
(21)乐:音乐。和:调和。以乐为和,用音乐来调和人民的性情。
(22)熏然:温和的南风可以化物的样子。
(23)君子:指辅佐圣王的贤者。
(24)法;法度。分(fèn),分守。
(25)名,职称。表:标志。
(26)参:一作操,比较,检验。验:验证。参验:比较,考验,验证。
(27)稽:考查,考核。决:断定。
(28)数:等次。一二三四:指上文的法、名、参、稽。
(29)百官:指能者。齿:序列。
(30)事,指耕、织、工、商的职业。常:恒常,不变。
(31)蕃:繁殖。息:生息。畜:积蓄。藏:储藏。
(32)民之理:犹民之为道,即民之常情。
(33)古之人:指古代的圣人。备:完备
(34)配:匹配、合。神明,指神圣明王。醇:通准。准天地:以天地为准则。
(35)明:表明。本数:指道德仁义。
(36)末度:指法度为道的末节。
(37)六通:指,即上下四方通达。四辟:指春夏秋冬四时通畅。
(38)小大精粗:指万物不论小大精粗。
(39)运:运行。其运:指帝道圣道运行而天所积。
(40)搢绅,即搢笏而垂绅的儒服。
(41)道:指言,以上五个道字同。
(42)中国:指鲁齐卫宋的地区。
(43)大乱:指战国。
(44)贤圣:指孔子与其弟子。
(45)察:通际,一察:一际,指不全。自好(hào):自意不知变,主观自信不变。
(46)明:知道。
(47)该:通赅,完备。遍:普遍。
(48)一曲之士:看问题片面的人。
(49)判:分割。
(50)析:离析,割裂。理:常理。
(51)察:放散。
(52)寡:少。
(53)容:包容。
(54)内圣:将道藏于内心的是圣人。外王:将道显露于外的是王。
(55)晴:同闇。
(56)郁:抑郁。
(57)方,方术。
(58)反:通返。
[译文]
天下研究特殊学术的人很多,都以为自己的所得无以复加了。古时所谓普遍的道术,究竟何在呢?回答说:“是无所不在的。”问说:“天道从哪里降临?地道从哪里产生?”回答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都来原子道。”不离开道的人,称做天人;不离开道的精髓的人,叫做神人;不离开道的本真的人,叫做至人。以天为主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预见变化兆端的叫做圣人;用仁恩惠人民,用义治理人民,用礼教化人民的行为,用乐来调和人民的性情,表现温和而仁慈的叫做君子;以法度作为分守,以职称作为标志,以比较为验证,以会计作断定,它们的等次分一二三四,百官以这些相为序列,百姓以耕、织、工、商的职业为常务,以衣食为主,繁殖生息,积蓄储藏,老弱孤寡放在心上,都有所养,这是治理人民的道理。古时的圣人是很完备的了,他们配合神圣明王,以天地为准则,养育万物,调和天下,恩泽百姓;不仅通晓道的根本,而且维系于法度的末节,上下四方通达,春夏秋冬四时通畅,小大精粗,帝圣之道的运行无所不在。那些明显表现于制度的,旧时法规世代相传,史官还记载很多。那些保存在《诗》、《书》、《礼》、《乐》的,邹鲁的士绅儒者先生们大多能明白了。《诗经》是表达志向的,《书经》是记载政事的,《礼》是规范道德行为的,《乐》是陶冶情操的,《易经》是预测阴阳变化的,《春秋》是讲述名分的。这些数度散布于天下而设置于中国,百家学说时常宣扬它。战国天下大乱,贤圣不能明察,道德规范不能统一,天下的学者多是各得一偏而自以为是。就象耳口鼻都有它的知觉功能,而不能相互通用。就象百家众技一样,都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如此,但不完备又不普遍,是看问题片面的人。分割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的常理,放散古人的全理,很少具备天地的完美,不能相称于天道地道的包容。所以内圣外王的道理,幽暗不明,抑郁不发,天下的人各自以自己想法为自己的方术。可悲啊!百家皆各尽迷途而不知返,也就不能合于大道了!后世的学者,不幸在于不能看到天地的纯真,不能看到古圣人的全貌,道术将要为天下所割裂。
不侈于后世(1),不靡于万物(2),不晖于数度(3),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4)。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5)。为之大过(6),已之大循(7)。作为《非乐》(8),命之曰《节用》(9);生不歌(10),死无服(11)。墨子泛爱(12)、兼利而非斗(13),其道不怒(14);又好学而博,不异(15),不与先王同(16),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庐》(17)。古之丧礼,贵贱有仪(18),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19),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20),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21),以为法式(22)。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23),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24),其死也薄(25),其道大觳(26);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27),其去王也远矣(28)!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29),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30)。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31),而九杂天下之(32);腓无胈(33),胫无毛(34),沐甚雨(35),栉疾风(36),置万国(37)。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38)。”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39),以跂0为服(40),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之弟子(41),五侯之徒(42),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43),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44),相谓别墨(45),以坚白同异之辩相皆(46),以觭偶不件之辞相应(47),以钜子为圣人(48),皆愿为之尸(49),冀得为其后世(50),至今不决(51)。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52)其行者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53)、胫无毛相进而已矣(54)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55), 将求之不得也(56),虽枯槁不舍也(57),才士也夫(58)! 。乱之(,)
[注释]
(1)侈:奢侈。不侈句:不以奢侈教育后世。指墨家违背周道而用夏政。
(2)靡(mí),浪费。不靡句:不浪费万物,指墨家的节用说而言。
(3)晖(huī):目光,炫耀。数度:数指法律条丈。度指法度。不晖句:指墨家的非乐、薄葬而言。
(4)绳墨:绳指取正的工具,木匠用做取直的墨线,这里指规矩。矫:励。自矫:自己勉励自己。
(5)墨翟:战国初年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禽滑厘:墨子的弟子。风,风教说(yuè):通悦。
(6)大:同大。
(7)已:止,停止而不为。为之大过:指泛爱、兼利而言。大:同大。顺:一作循,不及。已之大顺,指非乐、节用。
(8)非乐:墨子提倡非乐,作《非乐》篇。
(9)命:叫做,称为。节用:墨子提倡节用,作《节用》篇。
(10)生:活着。
(11)无服:不穿礼制上规定的丧服。死无服丧。
(12)泛爱:即兼爱,爱一切人。
(13)兼利:使一切人都得到利益。非斗:指非攻,反对非正义的进攻。墨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而反对非正义的大国攻小国、大家攻小家的侵略战争。而主张并参加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
(14)怒:怨怒。
(15)不异:指尚同而言。
(16)先王:指黄帝尧舜禹夏商周诸帝王。
(17)《咸池》至《武》,皆为五帝三王时的乐曲。
(18)有仪:有度。
(19)椁:外棺。重:层。
(20)独:唯独。
(21)桐:桐木。
(22)法式:效法的样式,榜样。
(23)末:同莫,各本作未误,败:同毁。
(24)勤:勤劳。
(25)薄:瘠薄。
(26)大:通大。觳(què):刻。
(27)离:(lì)通丽,依附。
(28)王:指外王之道。
(29)湮:同堙,塞。
(30)四夷:四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31)橐(tuó):盛土的器具。耜(sì):掘土工具。
(32)九:本作鸠,聚集,杂:同匝,合。九杂:聚合。
(33)腓(fei):腿肚子。胈(bá):汗毛。
(34)胫(jīng):小腿。
(35)沐:沐浴,淋雨。甚雨:暴雨。
(36)栉(zhì):梳头发。
(37)置:建立,设立。万国:许多地方。
(38)形劳:身体劳苦。
(39)裘:兽皮。褐:粗布。裘褐:粗衣。
(40)跂(qí):通屐,木鞋。(jué):草鞋。
(41)相里勤:墨子后学,为南方之墨学的代表。
(42)五侯:墨家弟子姓五名侯。
(43)苦获、已齿、邓陵子:皆墨家后学。
(44)倍:通背,背离。谲(jué):矛盾,相反。
(45)别墨:墨家中的非正统的派别。
(46)坚白:见《齐物论》注。訾(zǐ):诽谤,非议。
(47)觭(jī):通奇,单数。偶:双数,仵()汰:听从自然,任其自然。
(18)知不知:把知当作无知。
(19)将:要,薄知:鄙薄知识。邻伤:毁伤。
(20)謑髁(xlkel):儿戏,随便的样子。无任:无能力。尚贤:推选贤能。
(21)纵脱:放任。无行:不修德行。
(22)椎拍:推扑顺遂。輐():不当于道,不中肯。
(4)历物:分别观察万物,分析事理。学术界称惠施的史料为“历物十事。”
(5)无外:无有外部,无限大。
(6)无内:无有内部,无限小。
(7)无厚:无有厚度。
(8)积:重叠。
(9)卑:低。
(10)脱(nì):偏斜的意思。
(11)毕同:完全相同。毕异,完全不同,完全相异。
(12)无穷:没有穷尽。
(13)适:到。越:越国。昔:昨天。
(14)连环:古时“连环”本不可解。
(15)燕:燕国。
(16)观:显示。晓:引导。
(17)乐:愿意。
(18)郢,楚国的都城。
(19)丁子:蛤蟆。
(20)山出口:山谷可传声,声从口出,所以山有口。
(21)轮不跟(zhǎn)地:车轮只跟地一部分,而不是地,所以轮没跟地。蹍,踩,压。
(22)目不见:眼睛看不见。
(23)指:指物的概念。不至:感觉不到。
(24)至不绝:指物不尽,即概念与事物完全相称是没有止境的。
(25)矩:画方的工具。
(26)现:画圆的工具。
(27)凿:卯眼,样眼。枘:榫头。
(28)景:影子。
(29)镞矢:箭头。疾:疾速,快速。
(30)狗:小狗,大:大狗。
(31)黄马骊牛三:黄马骊牛为一个概念。分则为二个概念,相加为三个概念。
(32)白狗黑:白毛为白狗,眼珠黑为黑狗,所以白狗也是黑狗。
(33)孤驹:母马死后称孤驹,所以没有母。
(34)捶(chuí):通棰,亦作箠;指鞭子。
(35)不竭:不尽。
(36)桓团:先秦名家学派人物,《列子·仲尼》作韩檀。公孙龙:先秦名家代表人物,著有《公孙龙子》。
(37)饰:掩饰,蒙蔽。
(38)易:改变。
(39)囿:局限。
(40)特与:专与。为怪:造出怪论。
(41)抵:通抵,大概。
(42)壮:大。
(43)雄:雄才。
(44)倚:通奇,异人。黄缭:楚人。
(45)不辞:不辞让,不谦虚。
(46)益:更加。怪:怪诞。
(47)胜人:辩胜别人。为名,为了名声。
(48)不适:不适于用。
(49)涂:道路。■(ào):深曲,狭隘。
(50)劳:功劳,功能。
(51)庸:用。
(52)充一:充当一家之言。
(53)愈:可以,宽愈。贵道:尊重道。
(54)此:指充一。宁:安宁。
(55)骀荡:使人舒畅。不得:不能得以正道。
(56)不反:知迷不返。
(57)穷响以声,以声音追逐回响。
(58)形与影竟走:用形体和影子竞走。
[译文]
惠施懂多种学问,他的著作能装五车,他讲的道理错综驳杂,他的言辞不当于道。观察分析事理,说:“达到没有外部的无限大,叫做大一,达到没有内部的无限小,叫做小一。没有厚度,不能积累,却可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泽一样平。太阳刚正中就偏斜,万物刚出生就死亡。大同与小同的差异,叫做‘小同异’。万物全同全异,这叫做‘大同异,。南方没有穷尽而又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经来到。连环是可解开的。我知道天下的中央,在燕的北方越的南方。广泛爱万物,大地是一个整体。”惠施把这些当作最大的真理,显示于天下而引导于辩者,天下的辩者都愿意和他争论。蛋有毛,鸡有三脚,楚国的鄂城包容天下,大狗可以是羊,马有蛋,蛤蟆有尾巴,火是不热的,山是有嘴的,车轮碾不着地,眼睛看不见东西,概念感觉不到,即是感觉得到也不能达到穷尽,乌龟比蛇长,曲尺不能画方,圆规不能画圆,卯眼不能围住榫头,飞鸟的影子未曾移动过,箭头疾飞却有不能行进而停止的时候,狗不是犬,黄马骊牛是三个,白狗是黑的,孤马不曾有母亲,一尺长的鞭,一天截去一半,万世也截取不尽。辩者们用这些论题和惠施相辩论,终身辩论不完。桓团、公孙龙都是辩者一类的人,蒙蔽人的思想,改变人的意见,能辩胜别人的口舌,而不能折服人心,这是辩者的局限。惠施每天以自己的智慧与人辩论,专门与天下的辩者创造怪论,这就是他们的概况。虽然惠施的口辩,自以为最高明,说:“天地能比我更伟大吗!”但惠施有雄辩之才而不了解道术。南方有一个奇怪的人叫黄缭,问天地为什么不陷,风雨雷霆形成的原因。惠施不谦虚地回应,不加思索地对答,遍及万物加以解说,又说个不停,多而不止,还以为说得少,更加一些奇谈怪论。把违反人之常理的做为实情而要以辩胜别人取得名声,因而和众人的看法不协调,削弱德的修养,强调对外物的分析,他走的道路是深曲的。由自然规律来看惠施的才能,他就象一只蚊子一只牛虻的徒劳之功罢了。对于万物有什么用处!他充当一家之言还算可以,说他尊重大道,也差不多,但惠施不能够以此一家之言自安于道,分散心思追逐于万物而不厌烦,最终以善辩成名。可惜呀!惠施的才能,使人舒畅而无所得,追逐万物而知迷不返。实在是以声音止回响,以形体与影子竞走。可悲呀!</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 大玄印
第六百四十八章 参赛名单 - 仙道少年行
第143章 行路 - 规则怪谈:死亡黑猫饲养指南
第218章 诡梦列车(11) - 骑砍玩家狂想曲
第一百三十二章 诺德王国分裂 - 猎天争锋
第1900章 跨越星区的薪火相传! - 秦刀
第八十三章洗脱嫌疑 - 得知真相,七个师姐跪求我原谅
第一百三十三章关键时刻 - 大隋:我杨俨,继承大统
第一百一十二章 审问 - 十日诡谈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强煞(二) - 界起通天
第1069章云尘闭关再入极境 - 开局:葬神峰主,我培养大帝无数!
第九十六章 我应该没有强迫你吧?求推荐 - 灵宠创造模拟器
第1295章 冥府与后土大神的关系 - 重生:我在修仙界大杀四方
第一百零一章一剑斩苍穹 - 亿万萌宝老婆大人哪里跑
第3645章 你们都还好吗? - 永夜圣典
第九十七章,全新的魔族 - 第一瞳术师
第1882章 番外:现代篇(44) - 道婿下山
第24章 挖祖坟 - 恐怖复苏之全球武装怪胎
第2249章 拔钉(下) - 抛夫弃子,我带六个女儿吃香喝辣
第834章 电棍 - 妈咪轻点虐,渣爹又被你气哭啦
第350章 别让她伤到自己的眼睛 - 刚出娘胎,定亲转世女帝
第182章 赢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