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人物传记>>胡兰成传TXT下载>>胡兰成传>> 第一章 家世乡里(3)TXT下载

    胡兰成传: 第一章 家世乡里(3)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第一章家世乡里(3)

        家乡对胡兰成还有一宗明显的影响,那就是当地的民间戏曲文化。清末民初,绍兴民间流行的有绍兴大班(也称绍兴乱弹,以后又称绍剧)、莲花落、浙江婺剧,流行最广、也最为嵊县人添光的,就是发源于嵊县的越剧。追根溯源,从嵊县当地的“落地唱”形式发展为越剧的起始,恰是胡兰成出世之年。1906年,嵊县的“落地唱”艺人第一次尝试,搬开台桌,去掉手中简陋的说唱伴奏乐器,演员化装直接在舞台上表演,不料获得了巨大成功。自此,“落地唱”卒成为越剧,逐渐风行于江浙上海等地,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剧种之一。

        胡兰成自小耳濡目染,沉浸于其中,年关庙会上的演出,邻家婚丧喜事的伴唱,还因为胡兰成父亲的喜好擅长,在自己家中吹拉弹唱,使他自小就熟悉了这些剧种和剧目,这是他幼时最早的艺术启蒙,也是他最早得到的知识教育。这些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取材于民间传说中的才子佳人故事,带有中国民间典型的喜怒哀乐和是非观念。有人近年在浙江等地做过专门调查,赞叹这些活跃于底层民间的戏剧戏曲形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名之为“草根文化”,以与精英文化和已制度化了的正统文化相区别。胡兰成推崇“民间”,对家乡地方戏的剧情唱词在自己的著述中顺手拈来,随处运用,这也是他的文章最见精彩的一面。若他有意在此用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中国民俗、民间戏曲的研究者。

        可惜,他不是。

        家世三百年

        胡兰成祖先并非嵊县本地人。

        胡家可追溯的祖先胡家太公,明朝末年间贩牛路过此地,不慎失火将附近田里的成熟禾稻全部烧光,无奈只得以牛作赔。本钱既无,无处可去,这位胡家太公就留下来租田地种,不料来年风调雨顺,作物大获丰收,由这先祸后福的转折,他就立意在此安家落户,由此成了嵊县下北乡胡氏家族的开创者。经过三百年的繁衍生息,到胡兰成出生时,胡村[5]已是个有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大村庄。

        胡村人都姓胡,胡家太公是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共同祖先,胡家非土生土长本地人,在胡村地界上都存着遗迹。胡村依山傍水,人家四散开分住于几处,分别叫做倪家山、陆家奥、荷花塘、大桥头,前两处显然是以前倪姓、陆姓人家的居处,只是胡氏宗族兴旺后才移居于其他地方的。

        胡家为外乡人无疑,可外乡究竟在何处?至胡兰成父亲这一辈已茫无所知,胡村人只能往上胡乱攀附:“胡姓上代有胡瑗是经师,故堂名用五峰堂,猛将明朝有胡大海,但我不喜他的名字。我喜欢宋朝胡铨,金人以千金购求他弹劾秦桧的奏疏,现在祠堂里有一块匾额‘奏议千金’,即是说的他。此外我爱古乐府羽林郎里的胡姬,但是胡姬不姓胡。”[6]虽是荒唐,却是传统,只不过历史上,胡村人再也找不到其他更显赫的胡姓人物了。

        胡村人真正的发达兴旺,是在胡兰成祖父这一辈,洪秀全太平军起事前后。其时,西方洋人刚开始与中国通商,沿海一带的上海、宁波成为内外交通的大商埠,胡村人的兴旺与中外贸易直接相关,当年西洋和日本需要的丝绸、茶叶和可做油漆、油墨、医药原料的桐油,胡村都有出产,胡村人得地利之便也开风气之先,迅速将营生融入进了对外贸易的渠道。那时候,胡村家家种茶养蚕,许多人家自设油车打桐油,出产经过商家商号的收集转手,输出外洋。整个胡村白墙黑瓦,院落齐整,就是那时植下的根基。</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胡兰成传,小说《胡兰成传》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胡兰成传 第一章 家世乡里(3)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