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人物传记>>王羲之评传TXT下载>>王羲之评传>> 一、儒道并综TXT下载

    王羲之评传: 一、儒道并综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郭沫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家的混合物"①。商承祚说:"羲之的思想不仅儒、道混合,还或多或少受佛家支遁思想的影响,①支遁是'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羲之既然对他倾倒而与之交游,在思想感情上自有交融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更确切他说,羲之的思想是儒、释、道三者的混合物。"②证明王羲之受佛家支遁思想影响,主要是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记载: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拨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③王羲之初到会稽,对支遁这位好谈玄理的佛家学者不以为然,后来听了他《庄子·逍遥游》,被其"才藻新奇"谦恭之态所折服,所感动,此后才开始交往的。但这里并没有王羲之崇尚他的佛学的迹象,但事物是发展的,后来很可能受到支遁的思想影响,以致晚年信奉佛理。《法书要录·右军书记》收了王羲之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云:省示。知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遗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比之,殊诞漫如下言也。吾所奉设教意正同,但为形迹小异耳。方欲尽心此事,所以重增辞世之笃。今虽形系于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王羲之认为就教义而言,佛教与道教大同小异,但佛教说理方面胜过道教,相比之下道教的创始人、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周"殊诞漫如下言"了。知晓佛理之后,增强了他辞世决心。他虽然"形系于俗",但心是虔诚的,直到生命的终结。笔者认为王羲之晚年信佛是可能的,但就整体而言,他的佛教思想并非起重要作用的思想。用儒道并综来概括,比较符合实际。

        "儒玄并综"①这在魏晋时期的许多名士身上体现出来,表面上看讲究任自然,放浪形骸,是道家,而实质上往往是儒家。鲁迅说,高喊"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阮籍等"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顽固之① 郭沫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文物》1965 年第9 期。

        ① 支遁(公元314 年-366 年)字道林,东晋佛教学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二十五岁出家。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性 空"思想,是般若学六大家之一。② 商承祚:《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中山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1966 年第1 期。③ 《世说新语·文学》。

        ① 《晋书·江统附子淳传》。

        极的。"②兼容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东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儒道并兼哲学思想,在王羲之身上是不足为奇的。

        王羲之弃官之前到父母墓前,跪拜告誓,在叙述他处境时说:"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

        他还是讲究忠孝的,对名教不一概反对。

        王羲之的儒家思想在他的两首《兰亭诗》中表现得很明显,他在第一首诗中咏道:"咏彼舞零,异世同流。"他们与哪个时代的人同流呢?显然指孔子。舞雩出于《论语·先进》"(曾哲)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表现了孔子与世无争、心灰意懒的心态,王羲之认为参加兰亭修禊宴集的名士,虽然与孔子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都是志趣高尚的人。可见他把孔子作为追慕的对象。

        王羲之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曾祖父王祥、王览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晋书·王祥传》云:"(王祥)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行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其子皆奉而行之",王览也强调要"服仁履义"。据此,王羲之的儒家思想是有家庭渊源的。

        王羲之一方面想用世,另一方面又很想遁世,他在《十七帖》里说过这样的话:"吾为逸民之怀久矣"。在《誓墓文》中说:"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老氏之诫是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至于周任之诫分明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①同样都是知足的意思。王羲之在《蜀都帖》中写道:省足下别疏,具彼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氓岭)、峨嵋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这是王羲之致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其大意是:你信中所说的奇异的山川,扬雄的《蜀都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没有记述。那雄奇的山川,只有游览观瞻后才能意足。如可能成行,我当告知,望请迎接,如迟误这一时机,真当以日为岁了。你镇守巴蜀,朝廷没有调动之理。我真想趁你在巴蜀时与你一起登汶岭、峨嵋山而还,那可是一件不朽的盛事。王羲之不仅向往西土山川,而且对巴蜀盐井、火井、秦汉的遗迹、名人的后代十分关心,为何如此?除了他自己所说的"欲广异闻"之外,与他信仰道教有关,五斗米道是东汉张陵在四川鹄鸣山创立的,后传子张衡,张衡死后传其子张鲁。祖孙三代均称"天师",张鲁在巴蜀布五斗米道达三十余年①,巴蜀是王羲之向②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① 《论语·季氏》。

        ① 道教各派中创立较早的一派(即正一道),以东汉创始人张道陵为天师。因入道部须交五斗米,故名。西晋后在一部分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仍在农民中队事秘密活动,东晋时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前后达十余年之久。

        往的一方乐土。根据道教教义"得道者,上能棘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①。在山川景色的欣赏中会产生"得道升仙"的"移情",得到"神超形越"美的享受,王羲之是一位虔诚的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故他有崇拜山岳的观念。所以王羲之喜好游历名山大川,热爱大自然,除了一般文人雅士共有的原因以外,还有宗教信仰的深层次原因。

        他还说:"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位领(氓岭),非复常言。"②年垂耳顺,为五十九岁了,就在这一年他仙逝了,此帖可能是他的绝笔之作,他没有料到自己已不可能赴峨嵋游目,但他曾去过东海。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请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他与道士许迈交往甚密,为其写过传记,他们采药,服药,朝夕相处。《晋书·郗愔传》云:会弟昙卒,益无处世意。在郡优游,颇称简默,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玄度),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榖,修黄老之术。

        道家与道教是有性质的区别的,一个是学派,一个是宗教的组织,为道不同,然而它们又有密切联系,作为一个学派的道家也带有宗教的色彩。他们都是以老庄的思想为理论依据,持道家学术观点,又参加道教,在魏晋的知识分子中相当普遍。王羲之信奉五斗米教,晚年最为执迷。

        《官奴帖》云: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未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燋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来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勉己惑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以其,不复多白。上负道德,下愧先生。??"此帖不是书简信礼,它记述的是孙女官奴小女玉润遇疾和他自己的心情,文中不仅充满了焦急和忧虑,而且含有反省自责的意味。孙女发病已有十余天了,然而全然不知,今天她突然病情恶化,头部又发痈疽并开始溃烂,他认为是自己平时不能克己修行,训化上下,多犯科律条诫造成的。他感到上负于道德,下愧对先生,内疚得无话可说。有人认为《官奴帖》很可能是道家的上章,在人们遇到灾病时由家人陈述自己的过失,奏上天曹以度难保安。然而事与愿违,上天并未因为王羲之的虔诚上章使孙女度厄康复,最终还是命断夭折了。

        王羲之病重时不去求医问药,而去求助于道教名师社子恭,恭曰:"右军病不差,何用吾?"十余日果卒。《真诰·阐幽微》云:"王逸少有事系禁中,已五年,云事已散。"① [东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篇》。

        ② 王羲之:《十七帖》(墨迹本),湖南美术出版社1980 年版。

        ③ 《晋书·王羲之传》。

        ① 《中国书法全集19·王羲之王献之二·作品考释》。

        在土氏家族中很多人都信道教,王羲之次子凝之因笃信道教而断送了性命。凝之&quot;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quot;,&quot;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请将佐曰:'吾以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quot;①王献之病重时,有术人云:&quot;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quot;王徽之云:&quot;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quot;道术者却说:&quot;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quot;②家人又请道家上章自首悔过,王献之虔诚地作了忏侮,但没过多久,就逝世了。这是一种巧合,从中可以看出王献之与其胞兄的真挚的情感,以及五斗米教对他们一家人的思想产生的至深的影响。王羲之的《兰亭诗》许多诗句的句意,来源于老庄的玄理:&quot;悠悠大象运&quot;来源于《老子》四十一章&quot;大象无形&quot;一语;&quot;大矣造化功&quot;为&quot;造化功大矣&quot;的倒装句,此句出于《庄子·大宗师》:&quot;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quot;;&quot;前识非所期&quot;语出《老子》三十八章,世间的&quot;前识&quot;即所谓远见卓识是&quot;愚之始&quot;;&quot;虚室是我宅''来源于《庄子·人间世》的&quot;虚室生白&quot;一语;&quot;相与无相与&quot;出自《庄子·大宗师》:&quot;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quot;;&quot;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quot;语出《庄子·德充符》:&quot;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quot;;&quot;玄泉有清声&quot;一句,来自五斗米道的祖师汉代张衡的《东都赋》:&quot;阴池幽流,玄泉冽清&quot;;&quot;合散固其常,修短无定始&quot;分别来自《庄子·知北游》:&quot;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quot;,《庄子·秋水》:&quot;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quot;;&quot;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quot;语出《庄子·知北游》:&quot;万物一也,是其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quot;以上例子说明王羲之用老庄的道家思想去理解自然宇宙、人的死生。王羲之企图用玄理来排忧解难,他明确表示&quot;虚室是我宅&quot;,清心无欲是他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王羲之评传,小说《王羲之评传》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王羲之评传 一、儒道并综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