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唯识与中观TXT下载>>唯识与中观>> 《唯识与中观》 第40章TXT下载

    唯识与中观: 《唯识与中观》 第40章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原文:“(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分别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此二法执粗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如是所说一切法执自心外法或有或无。自心内法一切皆有。是故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故世尊说。慈氏当知。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如是外道余乘所执。离识我法皆非实有。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故。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如非所缘。他聚摄故。(同聚心所亦非亲所缘。自体异故。如余非所取。由此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是故契经伽他中说)

        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有作是难。若无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谓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说此人为火。假说牛等应知亦然。我法若无依何假说。无假说故。似亦不成。如何说心似外境转。彼难非理。离识我法前已破故。依类依实假说火等。俱不成故。依类假说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类有故。”

        断了我执、法执,那就得道了,证果了。所以大乘道路上,菩萨证入初地,断我执,初地菩萨才能断啊,但是谈何容易菩萨证入初地。那么法执要到七地、八地菩萨还断不了,到十地菩萨才能断,所谓十地菩萨以后还没有断,还要成佛,得金刚喻定,得到了超等、妙二觉菩萨,十地菩萨以外,文殊、普贤菩萨的境界超过了,要成佛果,才断了最后这个法执观念。所以是非常难!所以现在一般讲禅宗啊、密宗啊、修道,初破了初关,破了禅宗所谓分三关,拿三关来讲,破了初观等于初果罗汉初见道,破除了一点我执,我执一点,十分里去了几分,法执动都没有动。到了重关以后,法执才慢慢摸到了一点,自己可以检查了。到了破末后牢关,法执才能空得了。

        所以现在随便讲禅学:青的是山,绿的是水。一支桃花,牛的鼻子,开悟了!就断了我执、法执。那是开玩笑,那不是欺人就是自欺。所以说,这本经告诉我们,“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这个法执啊,到了第十地以上的菩萨,最后十地以上的菩萨,大菩萨了,我们啊影子都没有。十地菩萨最后得金刚喻定,就进入佛境界。所谓:金刚喻定,颠覆不破。破除了最后一品无明,后十地中,还要数数修习,不断地努力修行,反观自己的身心习气,胜法空观,这是最难得、最殊胜,一切法空了,虽然我觉得自己得道了,这个道也空了,很平凡。方能除灭,才能够除了法空观。

        继续这个问题,“分别法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现在讲这个俱生法执、我执里头有思想观念上所产生的分别心。分别是个名称,就像我们的思想,有各种各类,一下想对,一下不对;有时善,有时恶,有时是,有时非,因此把这种心理活动的现状,佛学的名词叫做分别心,也叫做分别妄想。分别这两个字就是分别心的意思。至于这个分别心所起的法执,有些不是与生命带来的,不是生来有的,第六意识生起,由现在外缘力故,怎么说呢?比如一个婴儿刚生下来,依唯识的道理,胎儿在娘胎里只有第八阿赖耶识,没有第六识,无第六识的现行,有第六识的种子在第八阿赖耶识里,没有现行、现在的第六意识。婴儿生下来以后,这个头顶这里还跳动,没有开声说话的时候,现行的第六意识都没有。生下来之后有第八识、第七识,我执是有,前五识也有,第六意识没有。第六意识这个思想分别心有许多现行了,后天的形成,生下来以后。假定我们一个婴儿生下来,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刚刚生下来三个月就被抱到美国去了,或者在美国长大,或者在南非长大,完全都在那个环境里,他长大,等到头顶一封,开始说话,第六意识成长的时候,他受那个环境、时代、教育种种习惯,虽然是黄种人,可是完全不同,这个是第六意识现行的外缘作用,所以他的思想也不同。

        因此,我们常常告诉同学们,现在国外就发现很多用坐禅的方法训练语言。像在美国、苏联都有这种方法,非常快,三个月,十一个人,不通外国语言,完全会。那要特殊环境的训练,进去了以后,比如我们现在学英文,嘴里讲着英文,脑袋里在想中国话,嘴在讲:“no,no”,我们心里想:“没有,没有。”这就是第六意识思想同第五识舌识发音的习气不同。假设这个婴儿在外国长大,他的思想同前五识引发的阿赖耶识习气完全一样。所以现在用禅定把他的脑子完全空了,把过去的完全丢了,几个月当中,言语就训练会了,就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大家讲学佛、修禅宗、打坐,看来了不起,在科学上已到处都在应用了。初步的静坐,大家都在应用,应用到治病方面,应用到训练语言方面,应用到尤其是军事方面,应用的很厉害。这些资料大家大概不太清楚,我随便提到。

        现在讲到分别法执,所谓分别法执,这个婴儿啊,这个顶一封就开始第一声说话,一说话是时候意识开始成长,后来加上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慢慢形成现行的分别意识。所以,这个分别法执有一部分由于现在外缘的关系,这个力量所形成的,并不是与身体这个生命同时来的,后天教育来的。要待邪教,比如说同样是中国人,现在在大陆思想下长大的,若初来台湾我们这里,自由,他一切思想不习惯,非常不习惯。第一个不习惯,据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个生活的穿衣服。到馆子、菜馆一看更不习惯。因为在大陆上大家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而你们这里钱多,我买好一点的。哎,这就很不平,很讨厌,不习惯。慢慢他就形成习惯了,看事情不同了。这个就是说要待邪教,这个邪并不是讲坏啊,是指除了佛法以外不同的教育。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这个现有的思想才形成,故名分别,所以叫做分别心所起的法执,主观的成见,思想的主观形成,很厉害。最新的名词就是形成了意识形态,这个观念,意识形态思想就是那个习惯性的,那个态度就摆出来了,那个姿态就来了,习惯。

        “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所以现在、现行的分别意识、法执,只在第六识里,我们经常用这个思想习惯里头存在的。再分析,这个表画下来就很多了。现在俱生我执有两种,一个是俱生,一个是分别。俱生、分别怎么来的?下面画下来,现在讲分别法执。“此亦二种。”又包括两种:

        “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一种是教育来的。比如有一种,我们学瑜伽的人,打坐、修气、修脉,做气功,认为身体上的这个气脉修成功了就是道,可以达到空的境界。那么这个思想的差别很大,很执着气脉修成功了就能得道。所以这个身体,色身啊,气脉不成功就证得菩提,开悟得道的没有这个道理。比如瑜伽家的思想,yoga这个学派的思想,甚至现在由瑜伽发展出的,现在最流行的,在中国叫做超越程度的思想,是印度人搞的。这一类都是这个理论的学派,这个学派不错啊,但基本一个问题:那么这个道是唯物的了,不是唯心的了?因为道一定要靠这个身体来的,没有身体就没有道了?诶,这个身体是唯物的,那么这个道是唯心论的,这个基本哲学就被推翻了,就不对了。所以我们有许多人修道、学佛,要规规矩矩讲见地的问题。所以不通教理啊严重的很,错误很严重。尤其唯识教理不通更严重。比如说,我们道家流行一句话: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以后就得道了,变成大罗金仙,长生不死,不生不死。好,那么基本上这个理论得道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对不对?要这个色身真转了以后,才能证得道果。那么还虚了以后,所谓空的境界也是唯物的,物的功能最后变化,不是唯心的。所以我们一般的学道、学佛,学止观、学密、学净土,如果真讲教理问题啊,很严重。因此佛说,菩萨必须要学五明,五明之学。第一是因明,逻辑思辩搞清楚,逻辑思想若不搞清楚,你尽管很用功,修行、吃素、修苦行、住茅棚,乃至你得了道,成了道,结果依佛法看起来还是外道。比如见地的偏差,即佛经所讲的见、思、惑,还是不能证果,还是不能得正果。所以这个分别的法执,就如此严重,唯邪教,比如瑜伽教等各种教派,乃至印度教,像超级静坐啊,传你一个咒子五千块,现在听说便宜一点了,两千五也可以传了。过去开始时一个咒子是五千块,再进一步,第二个咒子是一万五。我说若这样,我还可以传五百个到一千个咒子,我就发财了,那还得了!他们基本的理论到了那里,说蕴,五蕴里,生理上,每个细胞都得道。处、界、相,起自心相,起的都是心的作用。分别计度,用分别思想妄想,计就是估计猜想,因为你还没有证道,所以估计的。度,推测:大概这样是道。看看我们很多学佛、修道的,到后来都走了差路,自己的推测,自己的猜想。执为实法,然后由自己的推测、猜想认定道就是这个样子。比如说,我们大家都晓得,认得,有一位朋友在台湾,大陆上开始修道,也是个僧人,到台湾来几乎是祖师爷了,传了三十年的道。三十年前我们就认识,我只好笑,也不好意思多讲,那么又有神通,又有道。我常常告诉这些朋友说:这个人好可怜啊,将来怎样不会告诉你的。最近打电话给我:某某大师近来臃肿了。我说:什么病?神经病。只好叹气一声:果然不出所料。就是这样来的,最后是这个理不清。

        所以宁可先通理,慢慢去做功夫。我所以经常说学佛、修道要科学的精神,学科学家,理论先搞清楚了,把这个规律搞清楚了,一个公式清楚了,再到实验室做这个实验。所以,理先要清楚,理不清楚,有些人说:哎呀,读书有什么用?研究佛学、看道书有什么用?我先做功夫,一修就到了。最后,见地不透,诚然是外道。甚至还把自己搞坏了。所以第一点要注意。

        第二点,这个分别法执,“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第二种啊,有一种教育,邪见。比如我们看道书,道书上说明心见性的时候,见性到怎么样?‘园陀陀,光烁烁。’因此有些人打坐眼睛出了毛病,看到光点:嗯,见性了,见到自性了。他把这六个字的形容词变成实在的境界了。那么在佛经上讲就是邪教所说自性等相。其实啊,规规矩矩的正统道书上所说的这六个字并不是实际,形容,就是很圆满。那如果你讲,告诉这个是邪道的话,那佛经上也有些邪道啊,佛经形容自性四个字:‘圆润清净。’那有些人把这四个字也定为邪教了,打起坐来在定中,清净时有一个境界,一下看到一个圆圈,圆圆的,很光:啊,我得道了,见性了!还不是一样变成邪教了,这就是着相的问题。所以第二种分别法执是由于邪教所说自性,说出一个自性,等就很多了,各种现状的形容。那么自己的思想观念被它吸住了,起自心相,自己心理形成一个形态,分别计度执为实法,自己起分别心,推测、估计它,认为道必须要到达这个境界才是对,其实都是自己的分别意识,妄想。

        “此二法执粗故易断。”注意啊,第六意识所起的思想,后天的思想里头所接受进来的这些佛、道、哲学等教育思想容易断掉。真正见道,自己修道到达身心皆空,一念不生时,自己会晓得这些思想错了,容易断,因为这个还很粗。与生命俱来的那个就难断了,那个难觉察。要到这个粗已断,是见道,还没有证果位,所以说,真正要断除这个法执,思想上的见解,要大乘道入菩萨初地的时候,“入初地时”。初地是欢喜地,二地是离垢地,三地发光地等等,十地都有名称和内容。菩萨入初地欢喜地的时候,那个时候真正内在观察到不但是我空、身空,法也空,一切法也空。 “观一切法法空真如。”那么证到真正道体的境界,“即能除灭”,才能够除掉初步的法空的道理。

        “如是所说一切法执自心外法或有或无。自心内法一切皆有。”归纳起来这个理论,也是见地啊,所以禅宗修道首先从见地,《愣严经》上有两句佛说的话:“见地不真,果遭迂曲。”学佛修道第一个思想观念要弄清楚。这个见地不真实啊,你修持下来,证果的时候走迂回的路线,浪费太大,这个果报是“果遭迂曲”。所以《愣严经》上说:“内守幽闲,尤是法尘分别影事。”我们打起坐来,证道的人,纵然好像身心皆空,清清净净,有时候觉得这两天脾气又好,心地又好,心静极啦,差不多了!其实啊,法尘分别,尽是第六意识境界,连我执、法执的影子还没有断呢。第六意识的法尘的一个投影,那个清净是个投影、假象,不是真的。所以啊,修道、学佛见地有如此之难。

        归纳起来,如是,如上面所讲这些,所说的一切法执,站在心外求法来看,在这个意义上或有或无,有时候我们有这种思想出现,有时候好一点又没有。但是进一步,与生命俱来,自己内心本来俱在的一切皆有,断不了,除非到了佛地,真正成佛了,才空了这些法执。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佛法有两句话形容:‘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缘。’只有大彻大悟,所谓成就,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证得了,这一切法执才能够搞清楚。

        因此,本经原文说:“是故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因此,这种情形怎么叫做法执呢?法即思想观念的问题,都是由于自心作用,思想作用,自心所发生。所现似法,自己心理状态所呈现出来好像是真理,不是真理,执为实有,自己主观的成见认为真有个道,真有一个境界。

        “然似法相从缘生故。”但是,这些主观成见的形成那里来呢?还是因缘所生,或者是因为老师的教导,或者由于修道学佛朋友告诉你。像我们常常听到年轻同学们说,有时他们谈到佛法时,本院的同学常有:怎么是修持的境界啊?念一个什么咒子啊,看了检查他们的报告、日记,我说:“你怎么晓得这个,那里来的?”“哎呀,我听某一个同学告诉我的。”有时候讲对了,有时候啊是错了。所以修行常常说要找善知识,善知识并不一定是要高过老师啊,好的道友、道伴都很重要,有时候朋友交流观念错了就走错了路,道友、道伴的重要,善知识包含了很多,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比如很好的一个人,头脑、气质、道德啊本身都很好,因为交了几个坏的朋友,观念错误,误了大半生,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一百年生,常常有此事。我们到法院一看,青少年有许多问题,受朋友之累的非常多,这些都是因缘。但是再进一层说,为什么一个人会因为受朋友的影响而走错了路呢?或者是因为老师找错了走这个路啊?也是多生累劫的因缘果报,那就很难讲了,追究下去就很多了。总而言之,从缘生故,都是因缘所生,凑合拢来。

        “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这些观念的形成都是理想、幻想的境界,自己把幻象的理想当成真实的观念在做。由于自己的思想虚妄计度,计即估计;度即猜测。“决定非有。”都是假的。

        “故世尊说。”因此啊,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慈氏当知”,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弥勒是梵文的翻音,中文的意思是大慈氏,大慈悲如慈父一样的爱一切众生。所以玄奘法师的翻译啊,在唯识学上都不喜欢用弥勒,不喜欢翻音,就用慈氏,有时候经典上就用慈尊,即弥勒菩萨。所以,经典上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你应该知道,接下来是一个偈子了,四句:“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释迦牟尼佛归纳起来四句话,交代给弥勒菩萨,他说:你应该知道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一切都是唯识、心识所缘变化,都是心意识自心跟自心捣鬼,所呈现的境相,唯识所现。这些境界是依他起性,如幻事等,都是虚幻,不是真实的,这是一节。

        “如是外道余乘所执。离识我法皆非实有。故心心所。决定不用外色等法。为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故。”如是,就是这样,这一切的外道以及小乘佛法,余乘所执,所坚执的成见,离识我法,离开心意识之外,所谓真正有个我的这种思想都不是真实的。因此说心、心所决定不用,这些都是唯心所造的,你的思想境界所建议的,所以佛法不采用。此外,外色等法,有些思想啊同唯物思想一样,认为这个道啊,必须要靠生理变化和物质世界的帮助为所缘缘,才能够修行啊,慢慢地形成道。这是因缘里的第三缘所缘缘,有我这个作用。比如有身体,有人认为把气功练好了,得了道,长生不老才能明心见性;或者身体修好了自然就可以悟道了。这就是所缘之缘,由这个到达那一个,所缘缘。缘用必依实有体故,他们的见解认为,这种因缘所生,互相为依靠,互相起关联,真正有个道体,那么现在讲:

        “现在彼聚心心所法。非此聚识亲所缘缘。如非所缘。他聚摄故。”这一段又很麻烦了,第一句话,现在我们这个生命,就是现在我们有这个生命,有这个身体,里头有脑筋,有思想就叫做所聚,很多东西逗拢来。开始是有一个男性的精虫,配一个女性的卵藏,变成这个生命的时候,变成胖的、瘦的、高的、矮的,乃至受父母遗传,男的女的这个精虫卵藏遗传的影响,我们人生的许多思想过程有父母遗传的因素。乃至生出来以后,家庭的教育,时代的环境,乃至生在台湾还是大陆、美国,这许多的因缘都属于增上缘。自己本身业力的种子是亲因缘。现在父母的遗传加上教育,一切朋友的遭遇,师长的智慧都是增上缘,有了这些增上缘,配合自己的个性,再在法界造成的历来的思想,所缘缘,这三种缘,因缘的缘是一个个连续的关系,这个缘所起来,由前生到现在又到来生,来生又到未来生,乃至过去生,轮回不断,等无间缘,平等地等流,永远没有间断过。这叫四缘,四缘凑合,因缘聚会形成了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也很容易得道,啊。(暂停,有缺失)

        “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愚痴的凡夫们,认为一切是唯心、唯物的,都是自己分别心所产生的观念,一切的外境,心外无法,都是不存在的。我们认为宇宙的有边、无边,一切等等都是无始以来思想上的习气、分别心,扰乱自己的本来清净圆明的心境。因此,有了这些思想、习气,分别所产生的思想,所以感觉到外境的存在,物理世界的存在,似彼,好像是真的一样。此心跟着在转,这是佛所说的偈子。现在由弥勒菩萨以下,诸大菩萨所讲的结合拢来,成为《成唯识论》。

        “有作是难。若无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他说另外有一派的思想,这个佛学家的思想,有作,有些人特别造作一个问题,疑难,有所怀疑,若无一切外境,心外无法,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离开心识以外,实在无我,本来空,无我。那么所谓假,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假我的存在,这个假我观念也应该是没有。

        它的理论“谓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他说,讲一切外在的假,比如电影、电视,我们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的,但是必须要真人去演出来,才把这个假的影子留下来。所谓假,必须要依照真实的事情而建立,所以我们看到假的东西,“是,是。”好像真是事情一样。共法而立,这一切的假法也靠各种因缘凑合,共同凑合而建立。这个是他理论上提出问题的前提,那么他引申的比喻:

        “如有真火有似火人有猛赤法乃可假说此人为火。”比如世界上真有这个火会燃烧的。因为有真的火,我们另外来一个别的东西,也放起来加以燃烧,看起来像真火一样。我们可以演电影演出一个人,一身都会烧起来,都是火,这是假法。必须我们要看过真火,所以看到假做的一个火的现象,有似火人,有猛赤法,就是看到那个火烧的很猛,火的颜色是红的,赤的。他说这个现象是怎么来的?哎呀,那个是火,这个人一身都在烧火。因为我们看过了真火,才会构成这个假火现象的观念。乃可假说,有了这个实际的经验,才说:哎,这个是假人,假火人。假必定要从真来。

        又说:“假说牛等应知亦然。”我们因为看过牛,然后来个木刻的,或者水泥做的,或者木头雕刻的,我们说:这个是假牛,很像。因为我们看过了真牛。世界上一切假的东西,必定是依照真的来的,佛说的这个世界一切如梦如幻,是假的,那这个假是怎么来的?要从真东西来的,这个道理。

        “我法若无依何假说。”那么依佛法说一切无我,本来空,本来没有我,因为我本来空啊,是无我。这个无我是假的,我们现在这个能够吃饭,能够活着的这个生命,这个现象是假的,假的那里来呢?根据刚才的比方,必然后面有个真的,我们才晓得现在是假的,那么现在这个无我,我都没有了?我的生命真的从那里来呢?依何假说?根据什么说现在的我是假我?

        “无假说故。似亦不成。如何说心似外境转。”假就是假,空就是空,后面没有个东西了,无假说故,似亦不成。你说我们现在这个人活着像真有这回事,可是毕竟啊,没有真实的存在,那这个理论不成立。怎么样你可以说明一切心外无法?佛法的重点在心外无法,一切唯心,心识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如何说心似外境转,我们自己因为认不清楚这个道理,反而把真心啊依照假像在转,这个道理怎么说呢?这是问题,下面答复,辩论这个问题:“彼难非理。”他说提出来的这个疑难问题不合逻辑。“离识我法前已破故。”离了唯心以外,一切唯心造以外,另外没有一个真实我的存在,这个理论在前面讲过的地方已经讲过了,已经破除了。

        “依类依实假说火等。俱不成故。”所以他的逻辑及辩论的方法,拿现实的事情,依类,比如看到真的火,我们因此说有一个假火,因为我们看到真有个太阳,因此看到某一个东西发很大的亮光,好像太阳一样,依类。依实,依据实在的东西,假说有个火,刚才提出意见,反对派的意见,这些理论上都不成立。

        “依类假说理且不成。猛赤等德非类有故。”为什么呢?依照这一类,比如说,说一切法皆假,比如这个火,火烧起来,这个洋火点着了火,把柴烧起来,这不能说是假定,是真的啊。是真的嘛?不是真的。因为火性是空的,它里面没有东西,你把它抓来一捏它里面没有东西。而且它燃烧过了就成了一阵烟,真正的猛火连黒烟都没有,自性空。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火性自空。所以《愣严经》上也提过“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暂停,下面转到原文的开始)

        上次讲到无为法,就是学佛成佛,证到无为法而成佛,无为法的定义,它的内容说完了。

        现在在讲:“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关于外道这个名称我们说过很多次,佛法是定义就是:心外求法。所有的成为外道,并不是一种宗教门派的观念,就是说,不了解一切唯心,另外求一个道果的就是外道。各种学派的余乘,即佛法里的小乘,乃至佛涅盘后,他的弟子们分的宗派,最后得道果,所谓修道证果的那个看法,其他的大乘以外,还有大乘里头不彻底、不了义的,都包括在内。他们认为诸法、一切道最后异心,这个心是心体的心,他们认为道同我们一切凡夫的心的体不同,道另外有个道,异心即不同与心。心所即我们现在讲的心里所起的这种心理状态。他们认为道不是现在心理所起的状态,所以,非实有性,而且他们认为道本来就是空的,所以认为证到了空就得了道。现在落在偏空之果,偏于空的批驳。是所取故,这个是他们的见解,修道的见地认识不清楚,自己主观的成见加过来的东西。

        “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是假定,心即我们这个心,乃至心理所起的这种现象。比如我们现在打坐有个清净的境界,或者有个空是境界啊,这些境界是心所,心理意识所起的,自己加以主观的断定:这个是空的,这个是清净的。如心,本体这个心,乃至心理所起的现象,能取彼觉,我们这个心它本身的作用,体跟用,一个是能,本来的功能,所即由本来的功能所发起的现象。就是因为能取,能够自己建立一个主观的认识,比较,跟外面的一切境界,这个时候我空了,这个时候我得了道,清净了。亦不缘彼,是能取故,真正的道理有一个能得之性,能空的境界在,已经不是道了,所谓空的境界不对,有一个能空的执着,那么已经有个执着了,能取的关系。

        “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那么我们应该了解,比如我们修道,最后到达身心皆空,你的感觉上觉得:我现在心里真的空了,得到空,得到清净。实际上这个空还是依他起性,因为你在坐,做功夫,由身心自己造成的,造出来一个清净,空的境界,这是依他起性。怎么叫依他起性?必须要生理上非常健康,身体上没有一点毛病,假设身体上有一点毛病,那里酸啊、痛啊、麻啊,你空不了。第一,这个清净快乐的感受是依身体而来;第二因为</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唯识与中观,小说《唯识与中观》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唯识与中观 《唯识与中观》 第40章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