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管理者必知的22个硬道理: 保持基业常青的管理TXT下载>>管理者必知的22个硬道理: 保持基业常青的管理>> 危机与机遇仅有一线之隔(2)TXT下载

    管理者必知的22个硬道理: 保持基业常青的管理: 危机与机遇仅有一线之隔(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1996年,山东秦池酒厂在一系列市场营销手段的推动下,成为了中国白酒市场上最为显赫的新贵品牌,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并以5倍的增长速度迅速壮大着。

        然而,1997年初的一篇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报道,却让秦池一夜之间就陷入了无法自辩的大泥潭。

        1997年,秦池酒以3.2亿元的价位捧回“标王”宝座,并且预计秦池1997年的销售额将达到15亿元。正是“15亿元”这个数字引起的北京《经济参考报》四位记者的怀疑:一个县级酒厂,如何生产出15亿元销售额的白酒呢?带着这一疑问,他们对秦池的一次暗访,发现秦池每年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 000吨左右,他们销往全国市场的“秦池古酒”、“秦池特曲”,都是从四川收购的散酒,加上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而成的。秦池的散酒,主要是由四川邛崃县一家名叫“春泉”的白酒厂在当地收购后提供的。

        《经济参考报》把事件编辑成文,刊登在1997年1月中上旬的报道中。报道称, 1995年春泉给秦池供了4 000吨散酒, 1996年又供给秦池散酒7 000多吨,春泉还收购了当地一些小酒厂的散酒供给秦池。

        这样的描述和披露,对秦池来说意味的灾难简直和10级地震无异。在几天内,这则报道就被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秦池遭遇到了最凶险、最猝不及防的一击。

        令人遗憾的是,在危机面前,秦池表现出了一个企业不该有的稚嫩,没能做出任何有效的反应。有消息称,在最初那篇报道发稿之前,记者曾传真这组报道给秦池,秦池只派人赴京做公关,表示愿意出数百万元收购这组报道,但未见成效。而在此举未果之后,秦池就不知所措了。在传媒一轮又一轮的反复报道中,秦池被击打得天旋地转,连一丝无辜的声音都没来得及发出。

        当年,秦池的销售额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15亿元,而是6.5亿元。再一年,又下滑到了3亿元。秦池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从人们的视野中消逝了。

        其实,当年秦池面对的危机的致命程度,远没有强生制药的1/10。媒体对秦池的攻击也绝对不至于使秦池全线崩溃,至少秦池在面对媒体所描述的事实时,并没有到无话可说的地步。

        因为自古以来,山东的啤酒、葡萄酒和酒精,都是上等的,但白酒却从来敌不过四川白酒。所以,山东的白酒企业,早有从四川收购散酒的传统。而在白酒业关于“川酒入鲁”,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秦池不是第一家,也绝对不是惟一一家。

        而且,关于“白酒勾兑”,也并不是普通消费者所理解的那样,属于假冒伪劣产品。实际上,以食用酒精为基础,进行“勾兑”的白酒,比传统的发酵工艺更为卫生、先进,且绝不会影响白酒的质量。

        再有,关于秦池的生产能力问题,秦池更应该有辩解的理由。企业花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通过广告和有力推销,形成了巨大的销售空间。然后根据这个空间,来设定产量。如果需要的产品数量过多,除了扩大生产,当然也可以通过半成品加工或外加工等不同的方式,来满足销售的需求量。其实,这不但不应该受到质疑,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先进的产销模式。

        秦池完全可以通过媒体,把这些理由向外界宣布。可遗憾的是,它并没有。不善于将危机转化成良机,是秦池所有悲剧的来源,也是所有失败企业的共同病因。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有危机意识,还必须在企业发生危机时,高瞻远瞩,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看准时机,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才能为企业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管理者必知的22个硬道理: 保持基业常青的管理,小说《管理者必知的22个硬道理: 保持基业常青的管理》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管理者必知的22个硬道理: 保持基业常青的管理 危机与机遇仅有一线之隔(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