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胡适传TXT下载>>胡适传>> 四、二进宫TXT下载

    胡适传: 四、二进宫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还是在新文化运动的**中钱玄同就说过,胡适“对于千年积腐的旧社会,未免太同他周旋了”。胡适自己也不再辩护,却我行我素。办《努力》周报以后,他竟两次进宫看望已经“逊位”的宣统皇帝溥仪——即所谓“二进宫”,最遭舆论的反对。

        事情是从故宫里装电话引起的。

        原来,辛亥革命时,南方革命党与清廷代表袁世凯达成协议,清帝退位后由袁氏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民国颁布“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共八款,如下:

        第一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第八款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款俸饷仍如其旧。1

        根据这个荒唐的“清室优待条件”,2 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之后仍称“皇帝”,仍用宣统年号,仍“暂居宫禁”,并无期限,由民国供给巨款,仍然在紫禁城里过着原封不动的帝王生活。

        溥仪当时年纪还小,小朝廷里的帝王生活十分呆板枯燥。小孩天性好奇,又智识渐长,梦想“恢复祖业”,故对外界的新事物非常感兴趣。经洋师傅庄士敦的介绍,他在紫禁城里接见过英国的海军司令、香港的英国总督,也知道了白话文运动,读过胡适的《尝试集》。但紫禁城里的王公大臣们却十分保守,每用“祖宗旧制”来限制小皇帝的越轨行为,企图维持小朝廷的安宁。

        皇宫原先没有电话,有一次,溥仪听庄士敦讲起电话的作用,动了好奇心,闹着要装。大臣们都来劝阻,说“这些西洋奇技淫巧,祖宗是不用的”,但溥仪偏不听。终于在养心殿里安装了一部电话机。溥仪高兴极了,翻着电话本,乱拨电话寻开心。1922年5月17日,溥仪给胡适挂了个电话,约他进宫去谈谈。

        为了进宫,胡适先去访问了庄士敦。他5月24日的日记里记载道:

        我因为宣统要见我,故今天去看他的先生庄士敦(johnston),问他宫中的情形。他说宣统近来颇能独立,自行其意,不受一班老太婆(按,指皇太后)的牵制。前次他把辫子剪去即是一例。上星期他的先生陈宝琛病重,他要去看他,宫中人劝阻他,他不听,竟雇汽车去看他一次,这也是一例。前次庄士敦说起宣统曾读我的《尝试集》,故我送庄士敦一部《文存》时,也送了宣统一部。这一次他要见我,完全不同人商量,庄士敦也不知道,也可见他自行其意了。3

        5月30日,溥仪派了一个太监去接胡适。那时宫禁仍相当森严,他们在神武门前下车,在护兵督察处的客室坐了一会,等与宫里通了电话才得进宫。

        那天见宣统的情形胡适的日记里也有记载,颇详细:

        我们进宫门,经春华门,进养心殿。清帝在殿的东厢,外面装大玻璃,门口挂厚帘子,太监们掀起帘子,我进去。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他先在面前放了一张蓝缎垫子的大方凳子,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他的样子很清秀,但单薄得很;他虽17岁,但眼睛的近视比我还利害;穿蓝袍子,玄色背心。室中略有古玩陈设,靠窗摆着许多书,炕几上摆着今天的报十余种,大部分都是不好的报,中有《晨报》、《英文快报》。几上又摆着白情的《草儿》、亚东的《西游记》。他问起白情、平伯,还问及《诗》杂志,近来也试作新诗。他说他也赞成白话。他谈及他出洋留学的事,他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这个地位,还要糜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我本想谋独立生活,故曾要办皇室财产清理处。但许多老辈的人反对我,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依靠了。”他说有许多新书找不着。我请他以后如有找不着的书可以告诉我。我(们)谈了20分钟,就出来了。4

        这件事后来在宫内宫外都引起不大不小的一点风波。据溥仪回忆,宫里的王公大臣们听说皇上私自见了胡适这个“新人物”,便“像炸了油锅似地背地吵闹起来了”。5 而京中各报也都当作新闻刊载,还登出“胡适请求免拜跪”、“胡适为帝者师”等传闻,闹得满城风雨,胡适不得不写一篇《宣统与胡适》来作答辩。文中交代了与日记所载相同的会见情形之后,便指责别人说:

        清宫里这一位17岁的少年,处的境地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可算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刷洗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6

        胡适从人道主义出发同情溥仪,觉得这是“很有人味儿”,一般来说似乎很合情理。他还为此写了一首小诗,题为《有感》:

        咬不开,槌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

        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但溥仪却不是一般可怜的寂寞少年,他是一个梦想“恢复祖业”的皇帝。在中华民国的紫禁城里还实实在在有帝王,而且在张勋的拥戴下曾经复辟了12天,这是铁的事实。那么,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怎么能刷洗干净呢?而一个提倡“德先生”的新人物去拜望一个曾经闹过复辟的末代皇帝,还称其为“皇上”,难道倒是脑筋里的帝王思想刷洗干净了吗?

        此后,胡适仍固执己见,不听人们的劝告和批评。1924年10月,冯玉祥率国民军发动北京政变,解散“猪仔国会”,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由黄郛代行国务总理,组成摄政内阁。11月5日,民国政府派鹿钟麟等去清宫,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没收清宫,永远废除皇帝尊号,并把溥仪的小朝廷赶出紫禁城,限当天全部搬出。这样采取断然措施结束辛亥革命时早该彻底结束的帝制,无疑是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民情的革命事业。胡适本也反对帝制,但又同情被废的小皇帝,当天下午,他便致书民国政府提出抗议,信中说:

        先生知道我是一个爱说公道话的人,今天我要向先生们组织的政府提出几句抗议的话。今日下午外间纷纷传说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我初不信,后来打听,才知道是真事。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7 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8

        胡适的这封抗议信当时曾摘登京中各报,溥仪及王公大臣们看了自然高兴。接着,胡适亲自去溥仪暂居的北府慰问,又当着溥仪一班人把国民军责备了一通。他关心溥仪的前程,鼓励溥仪出洋留学。9 他真可算是末代皇帝的知遇和辩护士了。

        胡适1924年冬在北京

        而稍具良知与民主精神的人都对胡适的言行不满,纷纷函电批评反驳胡适,连周作人也不同意胡适的见解。李书华、李宗侗二人在报上看到胡适的言论后甚至“觉得非常骇异”,他们认为,这种议论若出于“清室臣仆变为民国官吏”的一般人,或其他“与清室有关系”的一般人之口,当然不足为怪,胡适是一个标榜新文化、提倡新思想的新人物,竟然发表这种论调,就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了。因此,他们也写信批评胡适,很率直的驳斥他对民国政府的指责,指出:

        寻常所谓“欺人之弱,……以强暴行之”的意义,当然系指强者对于弱者应有之权利而强行夺取之谓,……则对于溥仪先生的帝号,当然不能承认是他应有的权利,所以修改优待条件的举动,当然与强者对弱者强夺完全不同。至于“乘人之丧”的理由尤其不能成立。清室取消帝号的问题是民国国体的问题,焉能与一妃之丧拉在一齐?……总之,吾辈如果赞成中华民国这块招牌,即须承认“清室帝号取消”为正当的、必须的一件事,无所谓“丧”、“弱”的问题。10

        二位李先生据理而论,胡适却听不进去。他们并不了解胡适的为人,他固守着“人道主义”一隅之见,便不顾舆论和实情,竟还责备别人对他的批评是谩骂、诬蔑,“字里行间充满着苛刻不容忍的空气”。11 胡适当时实在是颇为固执的呀。后来“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制造傀儡政权伪满洲国,胡适觉得形势严重,才认识到他反对把溥仪驱逐出宫的错误,沉痛地表示忏悔。12

        ------------------------------------------------------

        1转引自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北京群众出版社1964年3月1版,第45~46页。

        2“清室优待条件”除上述“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外,另有“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和“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3《胡适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版,下册,第359页。

        4《胡适的日记》,下册,第364~365页。

        5同注1,第141页。

        6《宣统与胡适》,载《努力》周报第12期,1922年7月20日出版。

        7胡适这话极为荒唐。民国对于清室的优待条件,系改朝换代后新政权对于旧政权人员、国家对于一部分国民的关系,与国际条约的性质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当时,周鲠生先生曾以法学专家的身份撰文驳斥胡适一类人的这种荒唐言论,见《现代评论》第1卷第1期。

        8胡适1924年11月5日致王正廷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逊,上册,第268页。

        9参看溥仪《我的前半生》第173、179~180页。台湾学者吴相湘撰《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一文(载台北传记文学出版《民国百人传》第1册),有1924年5月胡适又进紫禁城见溥仪的事,似无实据,胡适同年11月12日致周作人信(《胡适来往书信逊,上册)有“我两年前见过溥仪君”的话,可证无二进紫禁城的事。而这次胡适进北府见溥仪则系实事。溥仪视北府为“小紫禁城”,故仍存“二进宫”题目。

        10周作人及李书华、李宗侗批评胡适,及胡适辩护的往来书信,见《胡适来往书信逊,上册,第270~272、275~277页。

        11胡适1924年11月28日致李书华、李宗侗信(稿),见《胡适来往书信逊,上册,第278页。

        12参看罗尔纲的《关于胡适的点滴》,见《胡适研究丛录》,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2月版,第12~13页。(三版注)</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胡适传,小说《胡适传》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胡适传 四、二进宫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