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TXT下载>>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 挺经 第十四章(1)TXT下载

    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 挺经 第十四章(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挺经 第十四章(1)

        宽严相济,刚柔互用

        曾国藩的治军思想贯注着中庸之道,他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这天地之道用到治军上便是“宽严相济”。

        ● 解读

        赏罚分明是用人的重要原则。人生在世,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只有柔不能成事、只有刚也不能立威。自古以来,凡有作为的明君贤臣,对赏罚分明都极为看重。三国时,曹操把赏罚分明放上了治国兴邦的重要位置。诸葛亮则更把赏罚分明具体化,而且身体力行,在长期的治政用兵中,力使赏罚分明。

        人人都提赏罚分明,但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并不容易。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的时候,感情会遮蔽我们判断问题的标准,常常犯一种错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但在曾国藩,他是力争做到赏罚分明的。

        曾国藩说:“人才靠奖励而得,大凡中等之才,将帅鼓励便可成大气,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就会坠为朽庸。”因而每次胜仗后,曾国藩总要向朝廷保举一批有功将官,有时竟达20%左右,此外,他还经常为阵亡将士举办隆重的祭奠仪式,以此鼓励将士用命。曾国藩根据将兵多少规定将领们的军饷,招募士兵越多军饷越高,带兵三千人的每月三百九十两银子,五千人的每月五百二十两银子,万人以上的每月六百五十两银子,调动将领招兵买马的积极性。

        李元度是曾国藩所谓的辛苦久从之将,曾国藩自称和李元度情谊之厚,始终不渝。在过去的几个大战中,如靖港、九江之战等,即使屡战屡败,李元度也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这样的一员爱将,丢失徽州以后,仍被曾国藩弹劾而去职。

        1860年,太平军攻徽州。徽州是祁门老营的一个门户,曾国藩觉得必须派可信之人去驻守。李元度是最合适的。因其擅长文学,不精于兵,曾国藩恐其有失,特与其约法五章曰:戒自私。一再告诫定要守住徽州,不得轻易接仗。然而,当太平军李世贤部来攻时,李元度却违反曾国藩“坚壁固守”的指令,出城接仗,结果一败涂地,丢失徽州。曾国藩悔恨交加,为严肃军纪,决定具疏劾之。一班文武参佐群起反对,有人甚至指责他悖离恩义,有失恢弘。李鸿章也“率一幕人往争”,最后居然跟老师说,如果你真的弹劾了李元度,那谁还会跟着你在祁门呢,连我也想走。但曾国藩仍不为所动。这一事件传出后,众将为之凛然,益知军法无情,不容苟且。

        赏罚须分明

        曾国藩的驭人之道非常成功,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赏罚分明。

        图解曾国藩挺经

        ● 解读

        西方侵略者对华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 ,恃着他们的坚船利炮 ,挫败了清王朝的腐朽军队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莫大的耻辱。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国藩在京为官,即指出:“逆夷性同犬羊,贪求无厌。”为战事懊恼,但没有警醒。他认为英夷尚未开化,只不过是乘几艘兵船来滋扰中国罢了。后来,曾国藩在太平军手里领教过“西洋之落地开花炮”的厉害,着实“惊心动魄”。内战未平,英法联军又起,内忧外患,正同太平天国血战于长江中下游的曾国藩,面对面地遇到了携着天津条约溯江而上的西方人。曾国藩辗转难眠,“念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对英法等国的入侵尤感悲愤:“逆夷据地求和,深堪发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等到咸丰离京欲前往热河,曾国藩“且愧且愤,涕零如雨”,他计划“分兵北援以应诏”,但患得患失。

        由于清王朝的无能,八旗、绿营兵的孱弱,再加上军事装备的落后,北京城被联军攻陷。在南方的曾国藩“至为悲痛”,因不能为君主排忧解难,而“愧愤不能自己”。对于侵略者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他犹为痛恨。

        曾国藩最后未能分兵北援,于是签了条约结束战争而了事。等他见到条约副本,认为北京条约的订立,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和灾难,他写道:“阅之,不觉呜咽,比之五胡乱华,气象更为难堪。”感到“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

        曾国藩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危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首次,它不过是改朝换代的工具,这种危机并不可怕,而另一种危机却比农民起义可怕得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它完全改变了封建统治秩序,给封建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国难当头,江河日下的时候,曾国藩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这在当时,应该是唯一正确的救国策略,日本正是通过维新而变得强大。

        忧患时事思变通

        曾国藩说:“逆夷据地求和,深堪发指。卧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时事如此,忧患方深。”

        ● 解读

        曾国藩同太平天国厮杀了十数年。其间,他既从太平军手里领教过“西洋炮”的厉害,也购买过同样的东西来对付太平军。战争使他真正懂得了船炮。过去凭道听途说而知道的“逆夷所长者,船也,炮也”,已经成为阅历之后的切肤感受。在曾国藩的眼前,“洋船上下长江,几如无日无之”。它们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逼迫之势,畏惧之心随之而生。曾国藩辛酸地承认过:“不怕柴狗子,只怕洋鬼子。”危机呼唤自强。于是,“当和议之成,无人不为自强之言”。</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小说《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 挺经 第十四章(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