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TXT下载>>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 第2篇 作战(2)TXT下载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 第2篇 作战(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掌握战略制高点 李世民轻取天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自杨玄感首先发难起兵后,各路英雄豪杰纷起。

        炀帝大业十三年,李世民说动时任太原留守的老爸李渊,在太原起事。

        这时候,造反的兵马已经有数十起,有的拥兵称霸,有的据地称王,大家砍杀成一团,彼此之间,互有消长。

        只有李世民慧眼独具,把目光指向首都长安。

        理由很简单:

        (1)炀帝人在江南,这时打长安,不必和君王面对面,省掉不少以下犯上的伦理压力。

        (2)长安地形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若能据有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可先立于不败之地。

        (3)炀帝已没人当回事,但长安还有太子留守,仍是形式上的权力中枢,可以此得“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便。

        所以,在进兵长安的过程中,虽有隋将宋老生、屈突通的阻击,甚至途中还遇大雨被迫滞留,李渊吓得想退回山西老巢,以及可能与最有实力的李密产生冲突等问题,都被李世民一一化解。

        几个月后,李世民拿下了长安。第二年即迫使隋恭帝退位,把李渊拱上了宝座,成了形式上的天下之主。由于快速地占据了战术及战略的制高点,李世民逐一削灭群雄,稳定了大唐江山。

        李世民成功的关键在于直取长安的最高战略决策。事实上,在他拿下长安后,各路英雄还在互相攻伐;打了半天,“好汉”越来越少,留存的也越来越弱,等于自动帮大唐扫平障碍;最后“兵久而国不利”,全部被李世民轻松收拾掉。

        明白了兵久而国不利之害后,就要避免打仗、常打仗、打长仗;而避免的方法就是“诡道欺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争的最高境界。

        所以孙子强调“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可真是用心良苦了!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车食可足也。

        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人,兵役、劳役只微调一次,粮草补给不超过三次。

        古代人民除了向国家纳税外,每年还得替国家免费干活。当年隋炀帝开大运河,造龙舟,就是用的不给钱的劳工。由于劳役没完没了,把人民搞得苦不堪言。经常干白工也就罢了!要钱也需索无度;死要钱也就罢了,还要抓人去打仗;打仗也就罢了,又老打输;打输也就罢了,输了还打;这根本是把老百姓当蚂蚁踩。国家穷了,老百姓活不了,反正横竖是死,不如起来造反,说不定还有活命的机会。当老百姓拿命来玩的时候,通常也就是政权快完蛋,君主快玩完的时候了。

        有鉴于此,孙子才会强调: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以免把老百姓搞死、搞火,把国家搞穷,搞垮;一旦老百姓火了,国家垮了,不但后勤没了,仗自然也就打不下去了;这当然有违用兵之道了!

        取用于国,就是在国内只取得基本需要后,因粮于敌。

        因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依靠、凭藉。因粮于敌就是:在敌国就地取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

        (1)减少国家的负担。

        (2)降低对后勤补给的依赖,以免贻误战机。

        (3)最重要的一点是:吃垮敌人。

        能做到因粮于敌,就可以粮不三载,这样一来,军食问题就解决了。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葱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前面四段谈的都是战争对国家的伤害。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谈军费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牵扯太大,牵连太广;为了避免在胜负之前,先把自己的根本搞垮,一定要尽量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而最佳方法就是上文提到的:

        因粮于敌。

        为了强调因粮于敌的重要性,孙子特别在第五段中把因粮于敌的好处数据化。

        因粮于敌一分,等于吃掉自家粮的二十分。如果双方的粮食以二十比一的数据消耗下去的话,光凭经济,不靠军事手段,就可以胜敌了。

        军队之所以能拖垮国家的财政,主要来自于远程补给。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

        “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

        粟在这里,是粮食的通称。任何粮食,重量都不会轻,运输时一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劳动力的来源就是牛、马。牛马大量被调去运输,就不能下田耕作;这一来农收就会减少。以此类推,运送的粮食越多,路程越远,对国内的农稼愈不利;农稼欠收,老百姓就穷;老百姓穷,国家就征不到税;征不到税,国家就垮了。

        军队打仗,不可能一面打仗,一面耕作。在吃饭不能等的时效压力下,一定得就地征粮、取粮!这一来,愈近战场的地方,粮价就愈贵,愈贵则附近百姓愈要花更高的价格买粮。这一来,就搞穷了;一穷就没钱纳税;政府向老百姓收不到税,国家机器就会运作不下去;越收不到税,就越急着收税、征役(丘役的意思就是赋税、赋役)。不断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

        国力弱了(力屈),财力竭了(财殚);由外而及于内,最后连首善地区的富户也开始由富转贫。连锁反应下,军费的支出,占去了老百姓日常用度的七成。

        老百姓如此,国家呢?也好不了!

        战车损耗,战马疲弱(罢,古文同“疲”)。甲胄弓箭、器械盾牌、以牛为动力的大型辎重车,所有开销、补给加起来,占去国家总开销的六成。

        把这些账算一算,就可以知道因粮于敌的重要性了。

        所以,聪明的将领一定要尽量因粮于敌。吃掉敌人一锺粮,等于吃掉国内二十锺粮;因为从国内运粮至战地,拢拢总总成本加起来,成本将暴涨达二十倍。消耗掉敌人葱秆(可做马料,也可做燃料)一石,等于消耗我方葱秆二十石;这一来一回,不但大幅节省了后勤的花费,相对也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故杀敌者,怒也。

        让士卒奋勇杀死敌人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对敌人的愤怒与仇怨。</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小说《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剖析孙子战略体系 第2篇 作战(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