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励志成功>>圆觉经略说TXT下载>>圆觉经略说>> 《圆觉经略说》 第03章 普眼菩萨(2)TXT下载

    圆觉经略说: 《圆觉经略说》 第03章 普眼菩萨(2)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啊!这个思想、感觉的心理状态,不是真心,叫妄想心,此心与气有关,有呼吸之气存在,则有此心,称为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尘是指外在的物质世界,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若无此六尘,此虚妄心便没有了。“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句话看起来像唯物论对不对?不是的,这还有更深一层的心物一元的道理存在。心是物理世界六根六尘的缘影作用,是物理世界的反映现象,此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形而上的本体,佛会慢慢讲出来。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将地、水、火、风四大再分解,将物质分析到最后的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最后是空的,因为空,所以有爆破的力量。释伽牟尼佛说过微尘尚有七分,哪七分呢?色、声、香、味、触、法、觉。此觉不是知觉,是指感受。所以,原子弹、核子弹爆破的时候会发光,有声音。“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学佛修道在理论上容易,但是,打坐要达到真正的空很难。假如合成此身之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各归散灭,呼吸停止,心跳不跳,体温也没有了,最后脑细胞死亡,整个人就死了,思想也没有了,到此“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现在,我们可再问一个问题,此分散的地、水、火、风,究竟散到哪里去?是否完全毁灭了?其实,物与心是一样的,非空非有,没有完全散灭,它由质转换成能,质能互变,能量还是存在。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尘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这是由止而修观的境界,刚才再三讲过,必须先修止,得止得定后再修观,不要以为道理懂了就忽略过去,否则成为虚妄观,“楞严经”上称为乾慧。假的智慧,没有定水滋润,不能发芽结果。

        在此观中,“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把物质的肉身空掉了,在“禅秘要法”中,最后也把白骨化为流光空掉了,初步只能做到自己感觉此此身没有了,别人看你仍是存在;真正修成的话,别人看不见,整个都空掉了。这是空幻成就,不是理论上的;这才是“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身灭了之后,虚幻的心态作用也跟着消灭了。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身体空掉,心也空掉,但是,物质世界还有。再进一步,身心外面的尘世界也把它空掉,这才是佛法一切唯心的道理。佛在“楞严经”上说,“心能物转,即同如来。”这不是理论,要确实做到才行。不然,只是心理意识上觉得一切如梦如幻,这不算是求证。所谓证是把整个身心投进去,彻底做到空掉身心;外面的物质世界也空掉,一步一步空下去。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理论,做不到,而忽略了此心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在诸佛菩萨而言,谓之心力;在凡夫而言,谓之业力。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有多大,一切凡夫的业力也有多大。业力把它转过来,则是神通功能,它是同样的东西。像最近发射的先锋十号,已经脱离地球到太空去了,但是电讯仍然传回来,这是人的幻想业力造成的,此幻想业力就有如此之大。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到了这里,已不是科学,而到了形而上的哲学境界。外界的物质世界也空掉之后,外面那个能空的东西还是假相,最后,要把法执空掉,能空的也空掉。至此,“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有个东西不是物,也不是心,非空非有,这个东西不生不灭,这才是明心见性、得道。佛怕我们这些没有修持过的人不懂,作了一个比喻,“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我们的心性本来像明镜一样,光明洁净,可是被自己的业力障碍了,无始劫来蒙上了无数层的污垢,必须靠修行把这些污垢一层一层地擦拭干净,像磨镜一样,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佛告诉普眼菩萨说,应当知道生理、心理都是自性上的尘垢与假相,尘垢就是假相,所以洗得掉。可是,要洗掉这些尘垢,也要有很好的清洁剂,否则,洗也洗不干净。众生有种种不同的尘垢,所以,佛提供了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修行法门,每个人的根性、业力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我们的身体以及能够感觉思想的心,在形而上的本体来说,皆是附着其上的尘渣而已。假如把这些尘渣洗干净的话,便“十方清净”。注意!“圆觉经”在这里说是“十方清净”,十方包括所有空间。而“楞严经”讲得则是“圆明清净”,此二者差别在哪里?理由何在?各位想想看!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摩尼珠是无价之神珠,它本身没有颜色;什么颜色的光照射,它就显现什么颜色来。佛以摩尼珠比喻我们的生命,本来是清净的,因为无始劫来的习气造成我们思想不同,感情不同,遭遇不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现象,好像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看到摩尼珠上的五光十色,误以为摩尼珠上的颜色是实有的。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蠢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佛又进一步说,我们众生的圆觉觉性,与诸佛菩萨一样的圆满觉性,绝对洁净的自性,他到底在哪里呢?各位不要到外面去找,就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上面;就在我们的生命里--“现于身心”。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脑子能够思想,无非是他的作用所呈现。我们那么多人,每人的个性不同,可是,本性是不是相同呢?相同,但“随类各应”而已。每个人多生累劫以来的习气、业力不同,所有个性不同,思想不同,长相不同,但是,圆满觉性还是相同,丝毫不受影响。然而没有智慧的愚痴众生找不到本来的净圆觉性,如同惑于摩尼宝珠上的光色,执为实有,把自己的思想或者身体当作自性,错了。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因为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不能明了身心都是幻化,不能脱离幻化。我们的身体虽是幻化、虚假,然而,跟着我们几十年可真实的很,想丢还丢不掉呢!佛说:我要告诉你们,我们现在的身体以及能思想的心理作用,皆是本性上的尘垢,是幻化假有。但是,真与假,实与幻全是对立的,能够脱离这些虚假的尘垢,我们称之为菩萨。把赃的洗干净,即无所谓净垢,“垢尽对除”,也无所谓凡夫与菩萨,“即无对垢及说名者”。那叫什么?到此不须有什么名称了。称为得道、成佛都是多余。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现在请大家特别注意!释伽牟尼佛在告诉我们修行的程序。第一步是要如何摆脱身心的虚幻,我们学佛修道都知道身体是假的,可是每个人都放不下、空不了。打坐坐久了,两腿发麻胀痛,你说两腿是假的,把它空掉,空得掉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要痛,佛号念归念,痛还是通,或者你念“圆觉经”,说自己是幻化,是尘垢,他也照痛不误。你若真能把痛的感觉空掉,脱离幻化,那是菩萨境界。

        佛法与科学一样,讲究求证,你说一切皆空,那么你空给我看看!三天不吃饭,你试试看!饿的感觉能不能空掉?做不到,不要随便吹牛。道理会说,经典会讲,到时候空不掉了,一点用也没有。要证得“诸幻灭影像”,世间的一切都是幻化才行。我们现在的长相都只不过是影像而已,都是自己业力的反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人有每人不同的业力,所以每人的长相也都不同。

        假如能够灭掉这些影像,佛说“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无方则不限于西方极乐净土,每一方都清净。东、西、南、北、上、下无论哪一方,处处清净,处处都是净土。宋朝道家张紫阳真人说:“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修道修到头顶放光,这只是虚幻影像,算不了什么,即使能腾云驾雾,那也只是神通不是道。那么,要怎么样才算成道呢?张真人又说:“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这个道理与刚才佛所说的是不是一样?你说他是道家?是佛家?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悟了道以后,心清净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质世界都是干净的,此地就是净土,内心没有烦恼,跟着的眼根也转过来,“眼根清净”。再进一步,眼睛内在的知觉--眼识也清净,再接着耳根、耳识、......乃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都清净了,将整个都转成清净之身。

        密宗标榜即身成佛,或说报身成就,想办法修通气脉,把有形的身体业力转化,脱胎换骨,将凡夫身上的几十斤臭肉变成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老实说,你转得了吗?你变得了吗?如何转?如何变?“圆觉经”在这里都告诉你了,从“心清净”开始,“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连意根也清净。那么诸佛菩萨有思想吗?有意念吗?有啊!但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善,没有一点恶,没有一点无记,也没有一点无明。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佛再说,“根清净故”,根是指生命的机器,六根--眼耳鼻舌意六件机器,外界的物质世界则有色声香味触法与之相应。因为由心清净,人体的六根清净了,人体的六根清净,外界物质世界的六尘也清净了。所以要注意看清楚第一步,须先从智慧上悟,心念转变,再修持转化,因为转化了,才影响到物质世界的环境也跟着转化,一步一步秩序井然,多圆满!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接下来,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大物理世界全都清净。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地水火风四大清净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共十二处,加上六识所构成的十八界,处处清净。二十五有乃指欲界十四种层次、色界七种层次、无色界四种层次,也无处不清净。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十力助是:(一)知觉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四无所畏是:(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四无碍智是:(一)法无碍。(二)义无碍。(三)辞无碍。(四)乐说无碍。

        十八不共法是:(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禅定。(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七)欲无减:佛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退。(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七助道品为:

        (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使增长而勤精进。

        (三)四如意足:1.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2.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3.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注,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4.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四)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1.信力(信根增长,长破诸邪信)。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

        (六)七觉支:1.择法觉支。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念觉支。6.定觉支。7.行舍觉支。

        (七)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上解可查佛学辞典,并仔细思惟体会)以上所以一切佛法悉皆清净。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一切清净”,陀罗尼为梵音,翻成中文是总持的意思,一切的大总纲。密宗把咒语都称为陀罗尼,因为每一咒语所包含的意义太多,一时解释不完。咒语能不能解释呢?可以。将咒语解释出来,就成为经典。咒语一般均不解释。为什么呢?免得你胡思乱想,自行推理,乱加注解。为什么有八万四千陀罗尼呢?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每一烦恼就有一对治之陀罗尼。悟了道之后,就可把八万四千烦恼转为八万四千陀罗尼,前面提过佛在“大神变经”说:“一切音声皆为陀罗尼”,就是这个道理,烦恼既是菩提,一切清净。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何谓一切实相?--凡夫的一切境界都是佛的境界。实相者无相也,一切心性本体本自清净。所以,“一身清净”,一人自身清净,“多身清净,许多众生也跟着清净,如是乃至十方所有一切众生都清净了。那么,我们看看哪一位法师最用功,我们大家投资,请他好好修行,只要他圆觉清净,我们也跟着清净了,我们就不用修了,是不是?这是什么道理?大家参究看看。佛不仅在此经典这么说,在“楞严经”上也说:“一人虚空都销毁了。甚至道家也说过得道的境界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与此是同样的意思,整个十方虚空皆是自性净土。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到最后不只是十方所有一切众生清净,连众生所住的地球、太阳系的星球也都清净,乃至于整个宇宙,扩展到无边无际的整个虚空都清净,不仅现在的虚空清净,还包含过去和未来的一切空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一切平等,都一样清净不动。

        各位看看!这是何等伟大的境界,从显心清净开始,六根清净,六识清净,六尘清净,四大清净......一路清净下来,到此所有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清净,什么都空了。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所有都空了,空到哪里去?都没有空,都摆在那里,“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它本来就空,不是你有意去空它才空。它本来是平静的、平安的、平凡的、等持的、叫作平等。空与不空都一样叫平等,来与不来都一样叫平等,虚空本来就是如此平等不动。如何证到虚空平等不动呢?美国的虚空与中国的虚空是否一样?台中的虚空与台北的虚空是否一样?都一样对不对?只要你心不动念,在哪里都一样。

        不仅是物质的虚空平等不动,心理的觉性也平等不动。知觉自性的空不是物质的虚空,这是两层意义,要搞清楚。有人看到眼前的虚空,愣住了,认为这样已经空了,这是物理世界的虚空,这虚空里还有东西。心理觉性的空与此物质的空有所不同,这是两种空、两重空。佛在这个地方交代得很清楚,所以,不要把有相的虚空,当成自性的虚空。

        佛又说“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最后又回到“心物一元”的道理。物质的空与心理的空有所不同,现象不同,但是,本质相同,实际上是一体。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无差别,平等相同,到此,才真正进入圆觉境界。现代人喜欢讲禅,到此地步才算是禅宗的开悟。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觉性无所不在,在佛堂里有佛性,在厕所里也有佛性,一切处皆有佛。觉性清净不动,不垢不净,不增不灭,而起圆满没有边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佛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遍满整个虚空,这就更稀奇了。我们的眼睛、耳朵平常被墙当住,所看有限,所听也有限。然而到此圆觉境界,眼则无所不见,耳则不所不听,六根可以互相为用,这是功夫,一切众生本自具足。

        “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任何一点就是总纲,总纲就是一点,那一点悟到了,整体都通达了,一通一切通,这不是理论,还要实证。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我们修行须修到这样的境界才叫妙觉,妙觉既是佛。由于大彻大悟到达妙觉以后,才晓得彻底的心物一元。我们的六根与外界的六尘本来就没有毁坏过,不死亦不生,亦无杂乱。如是乃至所有一切陀罗尼门均无坏无杂。这个道理就如同室内点一百只、一千只灯,每一只均发光,各有各的范围,但是,彼此均没有妨碍,此光与彼光均可互照互入,一切众生与一切诸佛菩萨之性灵都像这样彼此相通,连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亦无阻碍。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由于大彻大悟的缘故,菩萨不会被世法或出世法所束缚,也不去求一个解脱的方法。本来无缚,何须解脱?若有一法可修,若有一法可得,则法执犹在,被佛法困住,不算真解脱。

        悟了道的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盘”我们凡夫都怕生死,所以赶紧学佛修道,想求涅盘而不死,对不对?其实,我们人类很有趣,你为什么怕死?你死过?没有!既然没有,那有什么好怕呢?庄子说过一个很滑稽的比喻,以前郑国(山西、陕西一带)有一位美女,皇帝想娶她当妃子。这位美女听说要离开家乡到皇宫,痛苦不绝,担心害怕不知到皇宫要过什么样子的日子。结果,进了国都,当了妃子以后,日子过得舒适无比,想起当年痛苦,实在没有道理。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害怕死亡,万一死后,比现在更舒服,那么,现在的害怕不是多余吗?我们学佛修道都怕生死,想求涅盘,什么是涅盘?涅盘很难解释,有翻译成寂灭,不很恰当,有翻译为圆寂,也不很适宜。佛在“涅盘经”说是:“常、乐、我、净。”这还是一面,再加上“清净圆明”,这便是涅盘的境界,也是悟道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一切众生自性的境界。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盘”。若厌生死,则尚未解脱;若爱涅盘则法执犹存。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敬持戒,憎毁禁”,每人都拿一把尺去衡量别人,都拿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从来不反省自己,从不要求自己,是不是怎样?然后,听到某人学佛吃素,好!有善根!好像不信佛就是坏人、魔鬼、不屑与之为伍。这些都不是学佛者所持的态度,真正的学佛是“不敬持戒,不憎毁紧”。做人本来就应该道德好,道德不好的人更值得同情,更应该帮助他,这才是慈悲的精神。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我们经常听到人家问:你学佛多久了?二十年,呵!马上肃然起敬。其实,二十年有什么了不起,学了二十年还没有成就,那不是很糟糕?对于刚学佛的人也用不着看不起他,一切众生平等。

        何以故?菩萨为什么可以到达这样的修养见地呢?因为大彻大悟的人,看一切众生一体平等,诚诚恳恳、自自然然尊重每一个人。佛在此作了一个比方,譬如眼睛看见前面的东西,不管美丑净秽均一一映入眼帘,任何事物均可看见,光体本身普照一切,无选择,无爱憎,悟道之人视众生均与佛同等,无二无别。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祗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佛再度告诉吩咐普眼菩萨,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如何才能达到圆满觉性呢?很简单--观心。修习此心就可以有所成就,而最后明心见性以后,则无修亦无成就,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无所谓修与不修。亦无所谓得道与不得道,无所谓成佛或不成佛。“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此时到处都清净,处处圆融无碍。

        悟了道以后,才知道一百、一千、一万、一亿,乃至不可说不可数等一切佛都在玩花样、玩把戏,示现种种方便。阿弥陀佛或是药师佛都如空中之花朵,“乱起乱灭”,此时,才有资格可以呵佛骂祖。但是,你可不要乱骂(口+育)你骂的话,嘴巴立即长疮。以前有位禅宗祖师把八十八佛写在裤裆里穿,他的徒弟也学他,结果,下半身都烂了。那么,这位祖师为什么把八十八佛的名字写在裤裆里穿呢?因为他看到这些人太着相了,一身佛味,满脸佛气,太令人受不了。他为了破这些人的执着,他可以这么做。但是,你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不要说得尊敬佛菩萨,连一个护法或者是鬼神、土地公都要尊敬,甚至任何人、任何小孩,都得尊重。

        对于一切事物及佛法,不去追求,也不刻意摆脱,“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当体即真。没有人绑住你,也不需要解脱。

        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但是,你看了这段“圆觉经”,不要乱来,以为自己本来就是佛,就不用修了,那你就大错特错。注意!普眼菩萨问佛如何修行?如何思惟?如何住持?如何开悟?佛则从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开始,然后心清净,一身清净,多身清净,一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一路下来,到最后才说众生本来成佛。

        各位!如何解脱生死?生死不须解脱。什么是涅盘?涅盘?只不过是昨夜的一场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这一切皆如昨夜之梦,所以应当知道生命无所谓生死,亦无涅盘?可得,“无起无灭,无来无去”。“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谓之如来。”

        一般所谓证道,证个什么呢?是不是有个什么境界可得呢?是不是要抓住一个境界呢?佛在此说:“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心经”上亦说:“无智亦无得”。有人打完坐,哭丧着脸跑来问我说:老师,境界掉了,好不好笑?注意!无得无失,有得有失就不对了,表示你还没有悟。“无取无舍”,一般人学佛都想抓住一个境界,想抓住一个空或清净,这些都是有取,都是贪。很多人学佛越学越烦恼,为什么?我的妄念好多好可怕,拼命想要去除妄念,但是又去不掉,所以烦恼不已,痛苦不堪。佛在此告诉你,无取无舍,妄念本来就留不住,何必去舍呢?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无所谓修,亦无所谓得定,亦无所谓任运自在,亦无所谓生生灭灭。

        “无能无所”,能证者是道体,所证者是境界。于此真正的证悟之中,无能证者,亦无所证者,所以说“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上面所讲的是无修,这里所讲的是无证。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什么?无证的结论又是什么?这非常重要,这是点眼之处,不可忽略过去。我在这里把这个秘密告诉各位,千万记住。佛讲到无修的结论是:“生死涅盘,犹如昨梦”,无证的结论是:“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好!你们就按照上面所讲的如是修行,就这样修行,这样一步一步有秩序有层次地修行,要如此反复思惟,要这样保持定在那个境界上,这个方便、方法都告诉你了,什么方法?观心,就这样开悟。

        假如这样还不开悟,怎么办呢?不必着急,不必害怕,“求知是法,亦不迷闷”,只要依照这个方法,慢慢行去,细水长流,总有一天会开悟的。你看佛多么慈悲!多么会安慰人!多么会鼓励人!

        到此,释伽牟尼佛对普眼菩萨所提的问题,全都答复完了,最后再作一个偈子总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普眼汝当知】

        普眼菩萨你应当知道,

        【一切诸众生】

        十方所有一切的众生,

        【身心皆如幻】

        生理心理皆如幻化。

        【身相属四大】

        身体乃四大和合而成,

        【心性归六尘】

        心理精神乃六根六尘相互为缘所起的作用。

        【四大体各离】

        地水风火四大体性各自分离,

        【谁为和合者】

        生命的主宰到底是谁呢?

        【如是渐修行】

        如是渐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一切心、身、世界都清净。

        【不动遍法界】

        自性不动遍满法界,

        【无作止任灭】

        无作无止无任无灭。

        【亦无能证者】

        亦无悟道能证的人。

        【一切佛世界】

        所有一切诸佛世界。

        【犹如虚空华】

        犹如虚空中的花朵。

        【三世悉平等】

        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佛与众生悉皆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到最后的境界是无来亦无去。

        【初发心菩萨】

        刚发心学佛的人,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的众生,

        【欲求入佛道】

        想要修行有所成就,

        【应如是修习】

        应按照这个方法顺序去修习。

        诸位有心学佛的人士,若能把普眼菩萨这一段多多反复参研,深入细心体会,一定修证成功,早日圆成佛道。</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圆觉经略说,小说《圆觉经略说》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圆觉经略说 《圆觉经略说》 第03章 普眼菩萨(2)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