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库
  • 我的书架
  • 最近更新
  • 收藏本站
  • 您的位置:首页>>经济管理>>三天读懂金融学TXT下载>>三天读懂金融学>> 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1)TXT下载

    三天读懂金融学: 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1)

    上一页 返回最新章节列表(回车) 下一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 www.41nr.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m.41nr.com

        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1)

        次贷危机爆发已近两年,不仅没有偃旗息鼓之势,反而愈演愈烈,远未见底。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与衰退相关联的,则是大小企业的普遍困顿和资产价格、股市的大幅下跌。中国虽未独善其身,但受影响相对有限,于是一批具备相应实力的金融企业开始了海外征程。

        然而,补办完“身份证”的中投公司羞涩地亮出了60亿美元的浮亏;中国平安没有施行它那1500亿元庞大的融资计划,但157亿元的亏损计提已经完成;qdii没肩负中国人海外淘金的使命,1120亿元投资,已现600亿元的浮亏。

        在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进程中,“先烈”和“先锋”仅差一步。

        金融业海外并购急踩“刹车”

        曾几何时,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让国人豪情万丈,金融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刻或隐或现。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号角声中,踏着“走出去”的惊涛骇浪,那些匆忙“赶海”的“资本家们”,在亏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银之后猛然醒悟,轰轰烈烈的海外收购快速鸣金收兵。损失让人心痛,教训弥显珍贵。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感谢金融危机的及时爆发,否则海外收购的损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008年12月3日,中国20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香港表示,在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而损失60亿美元之后,海外金融机构已经不敢再投,而非金融产业公司还可以投资。

        中国平安去年底和今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约1.13亿股富通集团股票,2008年6月26日又参加闪电配售增持750万股,共计持有1.21亿股,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38亿元。由于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股价暴挫,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国平安投资浮亏超过157亿元。平安由此宣布放弃收购富通集团的计划。

        去年9月中旬,中国首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选火爆发行,当天被抢购一空,此后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分别发行的qdii均受到内地投资者的追捧。一年后的qdii却出现巨额亏损。10只基金没有一只净值超过1元。规模最大的4只基金,浮亏分别为48.2%、62.7%、56.7%、47.4%。

        有人把它们称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三大败笔”,但它们也昭示着海外金融资产收购的巨大风险。

        招商银行斥资193亿港币对香港永隆银行的收购已经完成,停牌中的永隆银行无法显现招行的损失,但收购的期望值已经变化。

        对于更多的金融企业来说,海外之行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了。

        金融机构海外并购四大国际经验

        从金融并购的历史来看,海外金融并购出现过三次浪潮:20纪80年代的兴起阶段、90年代的深化阶段以及最近的次贷危机时期。不同期的海外金融并购的特点不同,效果也各异。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大规模海外金融并购活动。当时主要是日本金融机构并购美国资产,并购对象多为房地产实物和部分金融机构股权,并购交易方式主要是现金交易。大型案例中,除日本三菱日联银行收购加州联合银行相对成功外,多数并购活动均以主并购方亏损告终。

        90年代是海外金融并购的活跃期,并购规模和数量均有较大增长。欧美金融机构取代日本成为海外并购最重要的主并购方,并购成功的案例不断涌现。交易结构更加复杂,换股、增资、购买定向可转换债券、受让期权和认股证等创新工具被引入;并购对象类型日益丰富,一般债权乃至不良金融资产都成为海外金融并购对象。如美国的孤星基金(lone star)就曾参与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公司和金融领域的不良金融资产重组、处置。</p>

        <b>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狠男人网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收藏狠男人小说网(www.41nr.com)

    相关书籍推荐
    别人都在看什么......
    申明:三天读懂金融学,小说《三天读懂金融学》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三天读懂金融学 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1) Copyright 41男人小说 All Rights Reserved.41男人小说